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做出大通贡献青

五年筚路蓝缕、五年风雨兼程。

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五年弹指一挥间,却积淀出了今日的光辉成就;五年如白驹过隙,却积累出了如今的喜人变化。

五年间,一个个数字、一项项举措、一个个目标、一张张蓝图,最终织绘了北川大地山河愈发锦绣、经济愈发活跃、发展愈发迅猛、民生愈发殷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图景。

五年来,决胜全面小康、全面深化改革、脱贫攻坚、生态保护……大通各族干部群众扛在肩上的责任与压力并不轻松。

五年来,大通各级党组织不断扎实推进从严治党,不断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营造了绿水青山的政治生态;

五年来,大通各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用苦干实干的务实作风,践行初心使命,带领全县人民共圆全面建成小康的百年梦想;

五年来,大通各族群众齐心协力、精诚团结,以奋勇争先的精气神,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谱写了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的历史时刻,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7月13日,大通县第十六次党代会召开。未来五年,大通县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砥砺奋进、拼搏赶超,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做出大通贡献,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奉献大通力量。

抓党建

管党治党从严从实

五年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认真履行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基层党建稳步推进,反腐倡廉提质增效,意识形态向上向好,确保管党治党主体责任链条环环相扣、层层延伸。

全力推行“三会一课”报备联审观察制、发展党员预警制,创新开展“+N”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党建项目,打造窎沟片区“红色走廊”“毗邻党建”党建示范带。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着力构建明责、履责、督责、问责“四责协同”机制,促进“两个责任”全面覆盖、层层落实,稳妥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成立县监察委员会,实现纪检监察全覆盖。聚焦监督主责主业,一体构建纪律、监察、派驻、巡察“四个监督”大监督格局。实现十五届县委巡察全覆盖。

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工作和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建设,创评“五星级文明户”户,创建“文明信用户”户,大通县成为西宁市首个“文明信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部实现挂牌运行。

促团结

铸牢思想凝聚共识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五年来,大通县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的坚强领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及省市县委关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高质量推进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等荣誉称号。持续深化创建“十进”活动,积极选树示范先进典型,全县20个乡镇和19个基层单位成功创建为市级先进乡镇和示范单位,命名县级示范达标单位5批(次)。

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一步健全完善促进民族团结工作机制,通过实施惠民利民项目,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让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成果惠及各族群众,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条件。

积极探索民族团结与生态文明、民生福祉、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组织建设、文化引领等“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形成结合中心工作抓创建、以创建工作实效促发展的工作合力。

惠民生

提升人民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五年来,大通县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住基本、兜牢底线,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民生兜底: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9.5万人次。建成保障性住房1.43万套,改造农村危旧房户、棚户区1.43万户。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不断扩面提标,累计发放救助资金5.2亿元。建档立卡人口医疗参保率达%。建成爱老幸福食堂11个、日间照料中心12个、农村老年之家个,为29万人次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

社会事业:全力推进“健康服务共同体”建设,不断深化四级医联体改革,优质资源持续下沉、医院学科建设得到加强。医院综合医技楼等卫生项目4项,全面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共实施“全面改薄”“普通高中”“学前普惠”“消除大班额”等教育建设项目项,新增校舍面积10.7万平方米,新建大通朔山中学等5所学校,朔山、特校已投入使用;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共有44名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年全省文科状元、年全省理科状元花落大通。完成明长城抢险加固、会宁寺保护修缮工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村级全覆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融媒体中心建成投用。

城乡建设:城镇化率提高到51%。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公里,基本形成“四纵三横”区域路网体系。大河滩水库开工建设,实施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项,治理小流域26条,县域河道治理率达90%以上。累计建成4个美丽城镇、个高原美丽乡村,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改造农村电网6.2公里。个行政村实现光纤宽带、4G网络全覆盖。新增垃圾填埋场1处,新改建厕所座,农村污水管网达公里,实现城镇生活污水、乡镇村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实行“门前六包”,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0%以上,荣获国家卫生县城称号。

谋发展

筑牢现代化发展基石

五年来,大通县紧抓发展第一要务,致力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强领导、夯责任、抓落实,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由年的79.93亿元,增加到年的.59亿元,年均增长5.5%。截至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年均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4%。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截至年农业总产值达到43.6亿元,年均增长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建成农业大棚栋,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约4.78万公顷(71.74万亩)。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项目约2.9万公顷(43万亩),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81个。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1家、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家,建设规模化养殖场65处。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

“西宁—大通沿北川河”千亿元综合产业经济带效应突出,北川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卓有成效,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3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亿元。聚智龙电线电缆、欧莱德民用挤压材、广泰铝合金等项目建成投产,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铝镁高新材料产业集群效应初显,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五年来共入驻工业企业家,技工贸总收入达到亿元。

旅游人数和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66%和14.24%,建成4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可可西里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等标志性文旅项目,边麻沟村入选国家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影响力持续扩大。商贸餐饮、电子商务、养老健康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新增限额以上企业7家,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入驻孵化企业36家,建成村级物流服务点个,获评电子商务进农村国家级综合示范县。存贷款余额较5年前分别增加32.2亿元、33.5亿元,金融业占GDP比重达到6.2%。(本版撰稿/郑思哲)

作者:郑思哲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5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