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复制的旅游古镇,沦为鬼镇,只有它

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我在xx很想你”“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xx”这样的路牌?

随着淄博烧烤爆火,曾经的“网红路牌”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各个城市都在复制粘贴,千城百态吹着一样“想你”的风。

可这千篇一律的机位,也开始走向了“讨人嫌”的地步。从最初的“人见人爱”“排队合影”,到现在的“不胜其烦”“忍无可忍”。

跟风的结果,最终也就是一阵风。

01

游客不远万里,古镇千篇一律

国庆假期,你准备去哪玩?

不少人出门旅行都会选择去当地的古镇逛逛,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美食。

可如今,全国各地的古镇“长得”越来越像,走到哪都是统一的小桥流水、青砖白墙,如同是一个模子打造出来的。

在古镇里拍个照,如果不打地标,没人看得出你在哪。

在古镇里逛吃时,也常常有一种“我好像在哪里见过”的错觉,“鱿鱼”“烤肠”“臭豆腐”已成为古镇老三样,打上地名的“竹筒奶茶”和“老酸奶”更是统一标配。

古镇里卖的纪念品,也无外乎是钥匙扣、手工银饰、丝绸制品、民族服饰等,而且它们可能来自同一个地方——义乌。

今年5月初,“古镇查重率高达99%”的话题引发了不少吐槽。游客想要的市井烟火、传统美食和地方特色,都被按下了“Ctrl+C”。

在某古镇,一位来自江西的陈女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陈女士表示:“近期恰好来此出差,便想着到古镇逛逛,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小吃。然而,一圈逛下来,只买到手中这一袋豆子,这是当地的特色,在其他地方很难吃到。至于其他的东西,感觉似乎都大同小异。”

如今,大部分古镇都是无特色、无创新,从建筑风格到商业布局,全部都是“生搬硬套”,千镇一面自然会让游客审美疲劳。

林女士是一位资深古镇爱好者,上大学时,她就开始游览古镇,全国各地的古镇几乎都走了个遍,她很喜欢不同古镇里不同的风土人情。

然而这几年她渐渐发现,各古镇间已无太大差异,除了外立面不一样,里面吃的玩的都差不多。

来到古镇游玩,人们自然期望能欣赏古建筑之美,感受当地独特的文化氛围。

“倘若前往一个古镇,既品尝不到当地的特色小吃,又看不到当地居民原本的生活状态,在离开之后也留不下任何独属于当地的记忆,那么难免会心生失落。”林女士如此说道。

一旦某个古镇成了香饽饽,全国各地便会纷纷效仿复制,盲目一拥而上。

有专家指出,这种复制粘贴式的思维,在短期内或许能带来些许蝇头小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将遭到游客的反感,最终被淘汰出局。

02

流量不是留量,网红无法长红

最初古城、古镇的开发模式是原地进行修缮或复建,对文物古迹加以保护。

后面随着周庄、乌镇旅游业的兴起,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让许多地方“眼红”,全国各地为了流量,也开始掀起古城古镇建设的热潮。

据统计,截止年,我国已开发或者正在开发的古城镇数量,就高达余座。

而到年底,全国县城数量尚不足个,这也就意味着,平均每个县大约配备了两个古镇。

古镇遍地开花,但放眼望去,能够持续爆火的却没几个。很多曾经的网红古镇,如今已经客流稀少、严重亏损,还有的刚刚建成就进入荒废烂尾状态。

年,一篇名为《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这篇文章明确指出,很多特色小镇因资金链断裂,致使商户纷纷逃离,最终沦为“空城”,据悉,至少有个文旅小镇处于烂尾或是倒闭的状态。

文中提及的以白鹿原为主题建设的文化村,在《白鹿原》大热之后,仓促投入3.5亿元巨资。

然而,自开业起,其人气便一路下滑,仅仅火了不到一年便归于沉寂。即便历经多次停业整改,却依旧回天乏术,最终不得不面临拆除的命运。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不是个案,而且在一些大手笔投入和开发的古镇面前,白鹿原民俗文化村3.5亿元的投资已算是小数目。

年,张家界斥资20多亿精心打造了大庸古城,年6月开始试运营,然而,三年过去,这座古城累计亏损竟超过6亿元,占张家界累计亏损额的80%以上。

年,济南投资40亿打造宋风古城,现在已经五年过去了,一期工程都仍未完工,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沦为一座“空城”,疑似烂尾。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急功近利,乌镇、丽江、平遥等古镇的成功,让全国各地一哄而上,争相模仿,急于想要分一杯羹。

在许多地方,人们选择了最为省力的方式——复制粘贴,将古镇开发变成了批量生产的模式。一旦有了固定模板,各地便纷纷以低成本进行“抄作业”。

有些地方在修缮时能够做到修旧如旧,展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

然而,有的古镇却极为离谱。即便没有历史文化元素作为支撑,也要强行凭空“造城”,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复制粘贴出一个虚假的古镇。

高度雷同的美食和纪念品,让网友忍不住调侃“自己去的是一个披着古镇外衣的小商品城”,直言“这个古镇,以后再也不来了”。

如今,古镇游热度飙升,但那些严重复制粘贴、缺乏特色的古镇,却给人带来了更差的游玩体验。

众多古镇目前面临的共同困境是:由于同质化太严重,逐渐被市场淘汰。继续维持运营又需要源源不断投入资金;如果直接关闭,前期的投资,又会彻底打水漂。

这些越来越像的古镇,到底该如何突围?

03

有些古镇去一次足以,但乌镇不是

在大多数古镇都无人问津时,如今的乌镇依然游人如织。

据悉,年乌镇的游客中有80%是散客,而这80%中有40%都是复游游客,复游率远超其他古镇。

乌镇从破烂小镇变为古镇中的佼佼者,复游率高达40%,是源于与时俱进的转型创新,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复制粘贴。

乌镇“操盘手”陈向宏曾在采访中谈了他的运营心得:创新+实干,把最大的善意释放给游客。

别的古镇拆老房建新房,他拆新房保老房。

为了保留乌镇的原汁原味,他拆掉了老区里的新房子、新建的钟摆大厦、新落座的百货大楼,把水泥桥拆了建回石桥。

当时人们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以至于动工期间,陈向宏的办公室前前后后被人拿马桶泼了4回。

别的景区赶走原住民,他返聘原住民。

乌镇初期的整改投资了整整3.5亿,买断了原来的所有商铺和原住民的居住产权,全镇搬迁一千多户人家。

但这样做并不是要清空小镇,而是整改完成后,把原住民再返聘回来,让他们继续“演”自己。

河里撑船的船工、河边洗衣服的阿姨、路边卖菜的小摊贩、理发店里洗头的大爷,他们都是在景区领工资“上班”演自己的资深演员。

原本撑船的继续演撑船,原本洗衣服的继续演洗衣服,原本卖菜的继续演卖菜,原本洗头的继续演洗头,上班该干啥干啥,下班就坐大巴回家。

做得好的加分,做得不好就扣分,这样的统一管理,解决了全国好多景区的问题。

别的景区重门票轻住宿,他重住宿轻门票。

他说:“很多景区的商业模式就是门票,他们不重视住宿,我不会这样做。”

在住宿上,陈向宏始终坚持一个原则:一律不合作,所有民宿统一装修,统一管理,民宿的经营者也不需要出装修费用。

陈向宏对民宿的管理有整套管理措施:

不同功用的抹布要分类,所有的地方都要干干净净;

一次性用品的质量要高,夏天提供人字拖,而不是棉拖鞋,用国内最好的材料,而且,都分了男女和儿童;

设立志愿者之家,提供免费充电,免费借雨伞等。

有了这样的要求,住宿水准也就上来了,游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家一样。

别的景区高价宰游客,他要求景区内的食物必须比景区外便宜。

餐饮都是统一价格、统一菜单,如此一来,游客面对面地感受最原汁原味的服务。

可以说,乌镇景区餐饮从来不赚钱,或者说微利。

对此,陈向宏表示,总不能整个景区都在赚钱,大家吃到一顿便宜的饭菜,就不会再纠结晚上要住的房间贵了十几块。

别的景区厕所没有卫生纸,他要求必须要放。

厕所管理人员说,这样做真的很浪费,厕纸一放上去就没有了。

他说:“这毕竟是少数,毕竟是小支出,如果这种基本供给都要斤斤计较,就不配做这个事业。”

别人搞旅游节,他搞戏剧节。

年,乌镇开启了以“映”为主题的首届戏剧节,如今乌镇戏剧节已成为乌镇最重要的名片之一,每年戏剧节期间,来到乌镇的游客超过30万。

去年戏剧节超32万人参与抢票,开票当日28部剧目被一抢而空,单剧最快售罄时间仅有3.9秒。

陈向宏说:“戏剧和旅游一样,都是生活。有戏剧节的古镇只有乌镇。戏剧节让乌镇变得气质不一样。”

很多老外不是因为知道乌镇旅游才了解乌镇,而是通过乌镇戏剧节才知道了乌镇。

别人复制粘贴,他沉淀文化。

他花八千多万,用三年建了木心美术馆,请的是法国卢浮宫内装设计师来设计。

其实,这个美术馆对乌镇的旅游不但没什么直接效益,一年还要至少要贴一千多万。

陈向宏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是乌镇人,他想为这个小镇的孩子提供最好的天地,美术馆对小学生免费开放。

在一个三线城市的江南小镇,有美术馆,可以看到国际画展,那么,他还和北京的孩子、上海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美术馆成了乌镇新的地标,它不能给乌镇直接带来效益,却为乌镇以后的发展做了铺垫。乌镇旅游的未来是文化。

轻打卡去网红,重体验重文化。这是陈向宏开发乌镇坚持的原则。

乌镇万散客里,有超一半是第二次来的。他们来不是为了景点,而是为了再次享受和体验。

04

写在最后

古镇开发并非不可,只是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及对地方文化特色的深度挖掘。

古镇之所以“古”,是因为其独特的人文气质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中华大地,广袤无垠,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可供挖掘与创新之处实在太多。

愿更多的古镇,能守护古镇这份独特魅力,去展示岁月的沉淀和时代的气质。

唯有如此,方能给游客带来更为难忘的体验,进而迎来文旅市场的崭新时代。

—END—

图|来源网络侵删#闪光旅行家第二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0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