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细桃攥指成拳让西山白露走出去

退休之后要做什么?

含饴弄孙,安享晚年?

还是遍游世界,弥补曾经的遗憾?

来源|赣鄱风物朱佩佩

编辑|程瑶

52岁的李细桃在退休后,开启了自己的又一事业版图——种花种菜、生猪养殖、拿出所有积蓄成立农林专业合作社,把日子“折腾”得比退休前还忙碌。

不仅如此,她还开公司、搞制茶、审商标、创品牌,挖掘家乡一千三百多年的茶文化,带领家乡村民脱贫致富,先后获得了南昌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农先锋人物”“中国新时代巾帼创新创业杰出人物”等多个称号,让许多年轻人自叹不如!

当被问及初衷时,

李细桃谦虚地说:

“我想勤勤恳恳地做事,

为本地产业发展出一份力量。”

01

团结茶农,助“湾里茶”产业规模化

年,李细桃退休后回到了南昌市湾里田莆村。湾里区有一座山名叫梅岭,因位于南昌城西面,又俗称西山,在高近米的西山之巅——萧峰上,常年云雾缭绕,孕育了一种鲜嫩无比的茶叶,世称“萧坛云雾茶”,又叫“高山云雾茶”。

高山茶根系发达,扎根深层土壤,污染少,萧峰更有一种富含腐殖质土壤的独特冰积碳沼泽湖,因而所产茶色绿味甘、醇香隽永,为历代珍品。清同治《新建县志·卷十三·食货》记载:“双阬茶,昔无今有。鹤岭茶,又名云雾茶。西山白露号绝品,今以紫青、香城者为最。”

上世纪五十年代,“靠山吃山”的湾里区创办了很多集体茶场。李细桃的丈夫胡正荣出生在当地一个茶农世家,成家后的李细桃每年谷雨前后,都要一块进山采茶,出售茶叶以贴补家用,退休后的她渐渐发现一个问题:湾里区的茶叶这么好,却没有走出去。

经过走访当地农户,她了解到,茶农中多是世代以种茶为业,但各自为政,小作坊生产居多,品质无法保证,茶叶收益极低,因此无法规模化发展。

爱“折腾”的李细桃不甘这样小打小闹

她谋划着做一件大事

——将“湾里茶”打造成一个规模产业

“攥指成拳才有力量”,深知这个道理的李细桃积极与茶农联系合作事宜,向他们承诺三年内可使收入翻十倍。茶农们只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根本不相信。

为了打消大家的疑虑,李细桃聘请专业人员免费为茶农进行茶树种植、施肥、修枝、采摘等技术培训,并帮助他们对茶叶进行加工、保鲜和销售,还带茶农去自家发展好的茶叶农庄参观。

茶农们仿佛打开了茶叶新世界的大门,思维逐渐开阔,主动与李细桃签约合作。

李细桃也顺势而为,改造老茶园,大力开发新茶园,为了进一步推动湾里茶产业的联合、规范发展,年,李细桃发挥主导作用,成立了“湾里区茶叶行业协会”。

李细桃展示萧坛云雾茶制作技艺

当时就是希望能借助这一平台

提高茶农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培育新型农民

带动湾里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

李细桃说,后来的发展却远不止于此,这些年,湾里茶农在协会的带领下参加了各地的茶产业和茶交流活动,湾里茶企抱团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共用品牌”,吸收了大量的茶叶从业者和科技人员加入,提高了湾里茶的品质、效益和知名度。

02

团结茶农,助“湾里茶”产业规模化发展

年,李细桃成立江西萧坛旺实业有限公司,公司对茶叶品质严格管控,主打“萧坛云雾”茶系列。

第二年,公司茶园获得了(原)农业部优农中心授予的“优质茶园”称号,产品也获得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有机产品认证。

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李细桃又探索开辟了一条融“合作社+公司+家庭农场+农户+基地+互联网”为一体的茶叶供销之路,解决并安排建档贫困户就业工作,指导周边农户和茶农种茶及科学管理茶园,并按萧坛云雾茶标准收购鲜叶。

李细桃十分看重品牌的作用。

本世纪初,国家工商总局允许自然人申请商标,李细桃想起本地历史资料中有对洪州“西山白露号绝品”的赞誉,决定申请古洪州知名品牌“西山白露”,却发现该商标早已被云南昆明一家茶园注册了。很多人会就此放弃,李细桃却二话不说跑去了昆明,“得想想办法把‘西山白露’争取回来。”

接下来的三年多时间里,李细桃多次前往昆明,走访了各大茶市场了解情况,却始终没有发现“西山白露”的踪迹。

回忆当时,李细桃眼含笑意:“有一次,我让昆明朋友带我,他说这老太婆不得了,走路跟风一样的,第二天他就让他儿子陪着我,第三天让一个做生意的朋友派车跟我到处转,后来又到派出所找注册商标的这个人,都找不到,连注册地址也找不到。”虽辛苦,但商标争取回来希望极大,这让李细桃干劲十足。

年年末,李细桃将调查的情况和材料提交,申诉撤销原“西山白露”茶叶商标,重新注册洪州“西山白露”品牌商标。

一年后“西山白露”商标正式归属于湾里区的西山,“萧坛云雾”茶就此逐步踏上了品牌崛起之路——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影响力民族品牌”“中国茶产业最具影响力十大绿色品牌”“全国百强农产品好品牌”“国家合格评定质量信得过产品”和首届江西鄱阳湖绿色农产品(深圳)展销会“金奖”等。

退休至今已有17年,李细桃成为了南昌市劳模、洪城工匠、萧坛云雾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南昌市制茶技艺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带有徒弟百余人。

当被记者问及准备何时停下来歇一歇时,她想了想,说:“再做20年吧,我儿子也在做,下一代比我们强,我现在也在辅助他们,让他们把产业更好地传承下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8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