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洪武三十年(公元年)秋天,北平城内的燕王朱棣收到了一个消息:靖江王世子一行已经到了城外。从辈份上说,38岁的朱棣比16岁的朱赞仪要高两辈,算是他的叔祖。实际上朱赞仪的父亲朱守谦,只比朱棣小了一岁,两人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
朱赞仪这次来北平,是奉了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旨意。由南京出发,一路沿江而上先到湖广,再到四川,然后自陕西、河南、山西才抵达北平,目的是“遍省诸王”。老朱如此安排,不仅仅是为了让朱赞仪“知亲亲之义”,也是让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日后重新就藩桂林府打下基础。
上以赞仪年幼,欲其知亲亲之义。且令涉山川险易,以成其德器故也。—《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
北平燕王府示意图说起来由于朱元璋的侄子大都督朱文正、侄孙靖江王朱守谦,都让他老人家头疼不已,要不是朱赞仪的存在,只怕靖江王国传不到明末。
靖江王国的承上启下者
朱赞仪,生于洪武十五年(公元年)十月二十一日,靖江王朱守谦嫡长子,生母靖江王妃徐氏。说起来这位徐氏还颇有些来头,她的父亲广西都指挥使徐成,可是开国第一武臣中山武宁王徐达的叔叔。话说这是不是差辈了?朱赞仪的祖母谢氏,和徐达的妻子是姐妹。换句话说,靖江王妃徐氏和自己的婆婆辈分相当,比自己儿子要高两辈?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年)正月,庶人朱守谦去世,年仅32岁。朱元璋从小看着这位侄孙长大,得知他的死讯后心情十分复杂。朱元璋登基之后追尊自己老爹朱五四为淳皇帝,庙号仁祖。又追封自己大哥朱重四为南昌王。以血统来论,南昌王之子朱文正是老朱家的嫡长孙,已故靖江王朱守谦是嫡曾长孙,朱赞仪则是嫡玄长孙,正宗的长房嫡脉。
朱元璋画像随着朱守谦的去世,已经被废除的靖江国要不要恢复?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老朱家长房后裔一直顶着庶人的身份吗?朱元璋思考良久,最终封时年11岁的朱赞仪为靖江世子,表明了朝廷重建靖江国的决心。
守谦初封靖江王,以罪免为庶人。卒,赞仪时尚幼。太祖高皇帝惇念宗亲,命为世子。—《明太宗实录卷八十》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年)正月,朱元璋下旨对桂林的靖江王府进行修治。靖江王府原址为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的潜邸,坐落于桂林独秀峰之前,始建于洪武五年(公元年),洪武九年(公元年)落成。洪武十二年(公元年)朱守谦第一次因罪被废,随即被召回老家凤阳种田,桂林的靖江王府就此荒废。
修治王府是第一步,朱元璋随即又在当年五月恢复了靖江王府护卫:改桂林左卫为广西护卫。明初诸王都是戍边亲王,掌握着兵力强大的三护卫官兵。靖江王虽是郡王,但同样有自己的护卫军:广西三护卫。
靖江王府旧址王府护卫恢复之后很快发挥了作用。洪武二十八年(公元年)左都督杨文率军讨伐奉议、南丹等地叛酋,广西护卫奉旨随征。此战大获全胜,共擒斩猺蛮二万八千余人,获马五十匹、牛二千五百八十六头。
癸酉,征南将军、左都督杨文等自广西进兵。发广西都司并护卫官军二万人,及调田州府泗城等州土兵三万八千九百人从征奉议等处。—《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二》
回到本文开头,朱赞仪于洪武三十年(公元年)二月从南京出发,一路游历武昌楚王府、荆州湘王府、成都蜀王府、西安秦王府、河南周王府、山西晋王府、大同代王府、宣府谷王府、北平燕王府、大宁宁王府、辽东辽王府直至青州齐王府。洪武三十一年(公元年)三月,外出旅游长达一年的靖江世子朱赞仪这才返回京师。
朱允炆剧照当年闰五月初十日,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改年号为建文。朱允炆登基之后立即着手削藩,一年内湘王自尽,周王、齐王、代王、岷王相继被废,燕王、宁王则起兵造反。而朱赞仪虽然在建文二年(公元年)被封为靖江王,但由于此时大明天下烽烟滚滚,乱作一团,因此他始终没能前往桂林就藩。
建文四年(公元年)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率军攻入京师,建文帝朱允炆在皇宫奉天殿自焚殉国,大明王朝开始进入永乐时代。永乐元年(公元年)闰十一月,靖江王朱赞仪正式之国桂林。永乐六年(公元年)五月十九日,靖江王朱赞仪去世,年仅27岁,谥曰悼僖,史书中给出了“恭慎守法,好学善书”的评价。
靖江王的地位变化
朱赞仪年级虽轻,在位时间又不长,但正如我们上文所说,他才是靖江王国真正承上启下的人物。朱赞仪的靖江王,地位和他老爹朱守谦的靖江王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就来具体看一看,朱赞仪这个靖江王的待遇在洪武、永乐两朝有什么变化。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年)七月,朝廷重新更定了公主、郡主的封号、婚礼以及驸马、仪宾的品秩。皇帝之女为公主,亲王之女为郡主。郡王之女为县主,孙女为郡君,曾孙女为县君,玄孙女为乡君。
明代郡王冕服然而当月十三日朱守谦第三女成婚之时,却只被封为兴安郡君。她为何没有被封为兴安县主呢?因为老朱给大哥后代的待遇打了一个补丁:“靖江王府比正枝郡王递减一等,女称郡君”。朱守谦除了朱赞仪这个嫡子之外,还有八个庶子。正枝郡王之子授镇国将军,孙授辅国将军,曾孙授奉国将军,玄孙授镇国中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基于相同的规则,靖江王之子也只能封为辅国将军。而在这些人获封辅国将军以后,朝廷就要为他们制定相应的仪仗
庚子,礼部奏请靖江王庶子辅国将军仪仗:牙杖一对,骨朵一对,鞍笼一,马杌一,茶褐罗伞一。其夫人冠服:珠冠一,霞帔大衫一,褙子一。诏从之。—《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五》
和亲王、郡王相比,辅国将军的仪仗实在太过于寒酸,连老朱本人都面子上有些挂不住,认为“降杀太甚”,要求对此进行调整。好在兵部尚书茹瑺站出来为皇帝陛下分忧,认为“天子不以天下私其亲”,靖江王府辅国将军的仪仗不能改。有这样贴心的大臣,老朱自然也就顺坡下驴。
朱标剧照换句话说,朱元璋虽然在朱守谦死后封朱赞仪为世子,但却大幅调低了靖江王一脉宗室的待遇。朱守谦死后不久,大明首任皇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此后经过通盘考虑,册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了朱允炆能够顺利登基,朱元璋除掉了包括冯胜、傅友德、蓝玉在内的大批开国武勋。而原来地位堪比亲王的靖江王,身为老朱家的长房嫡脉,自然也要进行相应的压制,这才有了“靖江王府比正枝郡王递减一等”这样的说法。
然而等到朱棣篡位之后,形势又为之一变。打着恢复“洪武旧制”旗号上台的朱老四,需要施恩宗室以拉拢人心。因此对于靖江王,朱棣做出了几点优待。
靖江王金宝
洪武三年(公元年)大封诸王之时,靖江王朱守谦得授金册、金宝。到了朱赞仪时代,靖江王地位大不如前,礼部提出只能按照郡王的标准,授予其镀金银册和银印。
朱棣表示当年太祖皇帝给朱守谦的是金册,我朱老四一切唯老爹马首是瞻,不能亏待朱赞仪。当然为了体现和亲王的区别,最终朱棣让礼部郡王之印的形制来铸造靖江王金宝,也算是皆大欢喜。
靖江王金宝靖江王府官制
明代亲王府有长史司,靖江王府原本也有,但后来经过曹国公李景隆和兵部尚书茹瑺的建议,改成了不伦不类的咨议所。考虑到《祖训》之中没有哦这样的设置,朱棣让吏部重新制定靖江王府的官制。
最终结果是这样的:靖江王府咨议所仍改为长史司。但是亲王府例设文职官三十一员,靖江王府减半。此外普通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官属止设伴读,但靖江王府辅国将军官属各设教授一员,和正枝郡王相仿。
辅国将军品级、礼仪
在朱元璋所制定的出版《祖训录》之中,靖江王别子还可以封镇国将军,品级是三品。到了最终定稿的《皇明祖训》之中,郡王子孙不开品级,只是以一千石、八百石、六百石、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的岁禄就行区分。
那么问题来了,朱棣即位之后,大明宗室还没有出现镇国将军这一级别,靖江王府的辅国将军碰上驸马、仪宾以及公侯勋贵、文武大臣的时候该如何行礼呢?礼部官员会同太子太师、曹国公李景隆,吏部尚书蹇义等人经过商量之后,认为按照辅国将军的岁禄标准,可以定为从二品。
这可真是个天才主意,永乐时代从二品官员的年俸是石,正二品官员的年俸是石,从一品官员的年俸是石。辅国将军岁禄八百石,即使够不上从一品的标准,定个正二品总没问题吧?怎么着,比朝廷官员也要递减一等么?
靖江王城至于辅国将军和皇亲国戚勋贵百官的相见礼仪,则全盘参照洪武二十九年(公元年)廷议结果:
与驸马、仪宾、公侯相见:将军居左,驸马居右,皆再拜。
与文武一品至三品相见:将军居中,各官拜,将军答拜。
与四品以下官相见:各官拜将军。
受遇将军于道:驸马、仪宾、公侯让左并行,一品至三品引马侧立,四品以下下马。
结语:由于并非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靖江王家族是明朝最特殊的一支宗室。他们的始祖南昌王朱重四是亲王,但其孙朱守谦却只是郡王。明初靖江王风光无限,享有几乎不低于亲王的待遇。
但是随着朱守谦的不成器,以及太子薨逝之后朱元璋无限上升的戒备心,使得朱赞仪虽然以世子的身份保住了爵位袭封的可能性,但整个靖江王一脉宗室的待遇则被大幅降低。而朱棣在篡位之后虽说部分提高了靖江王府的地位,本质上不过是扯着“洪武旧制”的大旗拉拢人心而已。
好在朱赞仪及时前往封国桂林就藩,而且以27岁的年龄去世之际,还留下了两个儿子,保住了靖江王一脉的香火。最终靖江王国一直延续到南明,成为大明王朝享国最久的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