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镇新农村
喇叭镇,隶属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委托由新蒲新区管理,地处遵义市新蒲新区东南部,距新蒲新区行政办公中心25公里,东与新蒲新区虾子镇、播州区西坪镇接壤,南界播州区龙坪镇、团溪镇,西邻红花岗区深溪镇,北依新蒲新区新中街道办,辖7个行政村86个村民组,面积97.13平方公里,人口近七千户约三万人。
喇叭镇是年撤区建镇的新建乡镇之一,原属贵州省遵义县,年撤遵义县设立遵义市播州区,喇叭镇被划入红花岗区并委托新蒲新区管理。关于喇叭镇这个地域清代以前的历史,几乎无史料记载,无资料可考。因此,民间对“喇叭”这个地名的由来,就有了生动而有趣的传说。
在喇叭集镇西南面团山下的老街口,有一个溶洞,洞厅很大,洞道里小外大,形状如喇叭口,当地人称其为“哪吧”洞。在很久以前不知何朝何代的时期,当地土著先民就生活在“哪吧”洞里,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生活水平也不断改进,人们慢慢从洞中搬出,在洞外窝棚居住。再后来,窝棚变民居,并逐渐形成了从洞口向远端不断延伸的、左右民居中间交易市场的街道雏形。
又不知过了多少年,一日,有一“风水先生”路过此地,见此街道形状,叹息说:“怪不得这个地方一直这么穷,由此下去,还会世代受穷啊。”人们好奇,追问其故。“风水先生”指着“哪吧”洞口说:“这么大的喇叭口,如张开的血盆大口,多少财富都能吃得下。”于是,人们在那“风水先生”的指意下,年复一年的用土石不断填埋“哪吧”洞口,直至如今只能见一个不大的洞口犹存。同时,人们又在下场口建了“哪吧”庙(今喇叭镇中心学校前身),用来“镇住”“哪吧”洞口那张吞吃财富的“血盆大口”。后来,随着佛教的兴盛,“哪吧”庙香火旺盛,规模扩大,偏偏又从远处来了一批“哪吧”进驻庙里(当地人称和尚为“哪吧”)。因为“哪吧”洞之名加之庙里的“哪吧”和尚,与喇叭谐音“哪吧”之名便这样慢慢地固定了下来。
喇叭镇坝区鸟瞰图
其实,在当地土著民族(疑为仡佬族)的语言中,“哪吧”为“那里的市场”之意。人们去“哪吧”,就是去“那里的市场”。由此可以推断,喇叭场形成市场较早,道光《遵义府志》载:“哪吧场城东六十里,通里,日二、七集。”具体什么时间形成的场集,却找不到有效的史料印证。而现在诸多的网载资料中,却显示“哪吧场清光绪年间开场”的说法,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毕竟,道光年间的《遵义府志》就已经收录,且记录有明确的赶集时期,不可能到了光绪年间才开场。至于为什么从“哪吧场”变成了“喇叭场”,则应该是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公文中记录时所用谐音所致,毕竟“哪吧”二字不常用,久而久之,在史料记录中就固定为“喇叭场”了。
清宣统三年(年),遵义县废里置区,实行“地方自治”,在喇叭场设东二区,辖原通平里。民国21年(年),撤东二区,喇叭镇地域属遵义县第三区;民国24年(年),属遵义县第二区大窝联保和大土联保;民国30年(年),属遵义县东区(虾子区)大窝乡、大土乡;年11月,分属遵义县第二区(老蒲场)、第三区(虾子场、火烧舟);年9月,重设遵义县第十九区于喇叭场;年3月,撤销喇叭区(原十九区),将喇叭区的青山、槽木划归虾子区,将喇叭、大土、乐声、沿河等乡划归龙坪区;年,将原龙坪区管辖的喇叭乡、大土乡和原虾子区管辖的青山乡,合并建立喇叭镇;年,将原青山乡划给虾子镇管辖;年,撤销喇叭镇所辖办事处,将原13个自然村合并为7个行政村;年,撤遵义县设立遵义市播州区,喇叭镇被划入红花岗区并委托由新蒲新区管理至今。
当然,关于喇叭镇由来的民间传说,我们大可不必相信。但在缺乏有效史料印证其来源的情况下,作为一种趣闻来对历史的空白进行有效补充,又为何不可呢。
喇叭镇千叶岭奶山羊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