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姓,汉族姓氏,也是人口超过千万的中华大姓。罗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一般说来有如下几种源流。
源流一: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遂以国名"罗"为氏;
源流二: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罗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源流三: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叱罗氏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四:源于蒙古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或汉化为氏。
源流五: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西突厥阿史那部斛瑟罗可汗,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六:源于满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七:源于苗族,出自明朝时期西南地区苗族,属于汉族融入苗族化为氏。
源流八:源于布依族,出自春秋时期古罗国后裔,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源流九:源于彝族,出自贵州水西彝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源于土家族,出自贵州水西彝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一:源于瑶族,由瑶族改姓而来。
源流十二:源于土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三:源于京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四:源于拉祜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五:源于哈尼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六:源于黎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七:源于白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源流十八: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以汉化改姓为氏。
罗氏源流众多,今天先撇开其他源流不说,来讲讲源自汉族妘姓的豫章罗氏以及豫章罗氏忠孝祠。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
说到豫章罗氏就必须说说豫章罗氏始祖罗珠,罗珠,字怀汉,号灵知,称大农令,又称洪崖先生,原籍湖南长沙府浏阳县东乡沔江。他是罗君用的次子,罗姓得姓始祖郐公四十一世孙。罗珠长大以后,与张良、萧何等人关系很好,刘邦建立汉朝以后,罗珠也被征为朝廷官员,在任期间,罗珠清正廉明,为人正直,关心民情,深得民心。后来罗珠公奉命出守九江(江西府名),开始了他在豫章(江西南昌府)的生活,是筑豫章城的拓荒和奠基人,功高德泽,被尊为豫章罗氏始祖。他在庭前种植了许多的松柏,以表示自己的节操。相传,罗汉柏、罗汉松,都是因此而得名。卒于汉景帝丙戌二年九月十八日辰时,寿九十一,葬江西新建县大平乡西山大岭山巅九节蜈蚣形。
豫章罗氏忠孝祠,是为纪念豫章罗氏始祖珠公、柏林开基祖瑭公、东晋忠臣企生公、孝子遵生公以及忠孝两全影响久远的豫章罗氏儿孙而兴建。忠孝祠是一座仿古式建筑,祠的前半部位为接待、休息、办公,后半部位为瞻仰、祭拜等。
据记载:罗瑭,晋代人,弃儒从道,跟随许逊宰蛟治水,方志有载,民间盛传。罗企生不事伪朝,全节殉难;罗遵生扶母归养,抚孤继嗣,以尽孝悌。东晋元熙间(约),豫章太守胡蕃、邑令鲁攀奏表朝廷,敕封企生、遵生“一门忠孝”,立祠奉祀。唐贞观年间(约),唐太宗李世民御旨魏征撰修《晋史》,俱言企生、遵生“一门忠孝”,圣旨特恩江南西路安抚使吕文德加封护修“忠臣孝子墓”;唐宰相张九龄在豫章太守任上,曾为企生、遵生撰写墓碣。宋崇宁二年(约),徽宗赵佶敕文:“朕闻尊君之义莫大于忠,事亲之道莫大于孝,朕以孝治天下,以忠勉天下,宜书额以嘉奖;申敕有司,表厥立门闾,庶忠孝昭明、臣子知之,兹降玺书用彰宗典。钦此!”并为企生、遵生牌楼御书“一门忠孝”。忠孝陵园历经千年风霜,虽时有修葺,但终究破败不堪,鉴于此豫章罗珠文化研究会及社会贤达倡议在“忠孝陵园”原址,划地十余亩,兴建“豫章罗氏忠孝祠”。
豫章罗氏忠孝祠总投资多万元,一期建筑工程投资万元;二期附属工程投资万元,其它万元。忠孝祠长76.8米,宽34.8米,高11.84米,是省内最大、全国少有大祠堂,成为豫章罗氏寻根谒祖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