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简介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3/
建文元年(年)七月,在建文朝廷咄咄逼人的“削藩策”之下,明太祖在世诸皇子中年纪最长、功勋最著的燕王朱棣,不甘于束手就擒,奋起反抗,擒杀北平城中建文帝所布置安排的文武诸臣,正式举兵对抗建文朝廷,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得报燕王起兵造反后,勃然大怒,立即祷告太庙,削去朱棣宗籍、废为庶人。然后遣大军北上,讨伐叛军。
建文元年八月,燕军于滹沱河一战击败南军老将耿炳文,大败南军,迫使建文帝以曹国公李景隆替换耿炳文,主持对燕军作战。
建文帝担心燕王反叛后,其余驻扎在北方边境的亲一同响应,于是下诏召辽王朱植(藩地广宁,今辽宁北镇)、宁王朱权(藩地大宁、今内蒙古赤峰)返京‘勤王’,实际上是趁机解除他们的军权,消除隐患。
辽王接旨后,奉诏自海路返回京师(南京)。而宁王朱权,却没有按照建文帝旨意返回南京,而是“坐地观望”。既没有回应燕王起兵时,发给诸王的喊冤檄文以回应;对与建文帝发来的“率军讨伐燕逆”的圣旨,也装作没看见。宁王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朱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洪武十年(年)生于京师南京。洪武二十四年(年),十三岁的朱权受封为宁王,预备的藩地是大宁卫(内蒙古赤峰)。洪武二十六年(年),太祖命朱权前往大宁就藩。自此,宁王朱权成为明初九大塞王之一,作为国家屏藩、护卫大明朝廷。
就藩时的朱权,年仅十六岁(虚岁)。年轻的宁王,自此就完全负担起北方防御重任(之一)。他的藩地大宁卫,遏喜峰口、连接辽镇、接壤宣府,是整个大明北方防御线的重要位置,以后明军出塞征讨北元,都要经过此地。
而占据着重要军事据点的宁王,也被太祖格外重视,特别增强宁藩护卫兵力。宁王所辖,除按照亲藩标准制度,拥有三卫兵力外,还额外统帅“甲士八万、兵车六千”。此外依附于大明的“朵颜、福余、泰宁”等蒙古兀良哈三卫所部数万蒙古骑兵,也尽归宁王节制。
所以,在太祖在位时,宁王朱权手中所掌握的兵力,为大明诸亲王第一。内地诸藩不必说,即使如晋王、燕王、肃王,这几位御边塞王里,统帅兵力雄厚的亲王,也远不如宁藩护卫之实力。
太祖驾崩后,皇太孙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忌惮于诸王势力,于是采取文臣“削藩”之策,准备逐步废黜权力过大的亲王,收回军权,归于朝廷。
在朝廷的削藩计划中,宁王朱权因为手中掌握着数量庞大的军力,自然是朝廷眼中必除之而后快的目标。只不过由于还有比宁藩更重要的目标---已经起兵造反的燕王朱棣,所以建文帝才来不及动手,革除宁藩。这一点,朱权心知肚明。
所以,在建文帝出兵讨伐燕军、并下旨要求宁王返京“勤王”的时候,朱权装聋作哑,敷衍应对,就是不执行南返旨意。因为他知道,如果“削藩”顺利,燕军被消灭的话,那么建文帝的下一步行早晚会落在自己头上。往煮自己的锅下面添柴火的事情,朱权自然是不会做的。
得知宁王阳奉阴为、据不奉诏返京的消息后,建文帝万分恼怒,下旨削除去宁藩三护卫,作为对朱权的惩罚。
但建文帝自己也知道,山高皇帝远,又正处于朝廷大军与燕军激烈交战的关键时刻,自己无暇他顾,削宁藩护卫的旨意,只不过口头泄愤而已,没有什么实际做用。只有等到大败燕军,处理完朱棣之后,再回头收拾朱权这个半谋反的十七叔。
朱权违抗建文帝命令,据不返京后,心里多少也有些忐忑,不知道以后事情到底会发展到哪一步。为了留有后路,更好观望局势,他与已经起兵作乱的四哥朱棣私下里还是有一些往来,互通有无,以便随机而动。
而举兵“靖难”的燕王朱棣,此时已经先后击败南军两任统帅耿炳文、李景隆的数十万大军,占据了北平、永平、通州、蓟州等地,势力大涨、军威隆隆。但建文朝廷始终占据正统地位,拥有源源不断的援兵及物资,燕军如果长期与朝廷对峙,那么形势是极为不利的。
居安思危,朱棣在复杂局面下,想到了宁王朱权所掌握的骁勇军士。如果能够把宁王手里的强大军力纳入燕军之中,那么既大大增强自己靖难的实力和成功把握,又消除了位于背后的巨大不稳定因素,使得来自后方的威胁不复存在,一举两得。
于是,朱棣对诸将说:
“洪武时我巡察塞上,亲见宁藩军士精锐剽悍,勇猛无敌。而今宁弟据守观望,不知其意如何。我想趁其犹豫之中,赚获其护卫,截断辽东建文之驻军,并收服兀良哈边骑助战,则大事可成!如果朝廷再三游说,使得宁藩出兵,参与对我军作战,则我军两面受敌,局势必将危急!”
在朱棣力排众议之下,燕军上下达成共识,决定夺取大宁卫及宁藩诸军。于是朱棣亲自率领亲卫,自刘家口小路直奔大宁卫,进入城中,面见朱权,慌称燕军失利,自己途穷,所以来向十七弟求救,请朱权代为上奏,向建文帝请罪,宽宥自己。
当时的朱权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到底站在哪一边。面对朱棣的请求,也觉得十分为难,有“兔死狐悲”的感觉,根本不知有诈。同时,他内心也不想朱棣落败,以为燕军失败后,朝廷必然一鼓作气,对付宁藩,那么就导致自己被动,要单独面对建文帝的大军。考虑再三后,朱权以还是决定接纳朱棣。
在欺瞒朱权、获得其信任从而得以住在大宁城中之后,朱棣一面假意商议奏章事宜,并以修整名义将自己的亲卫安排入城、暗中联络交往兀良哈三卫首领,以重利获取他们的归附支持;一面不断发出密令,调动燕军精锐埋伏于大宁城外,以备发动。
诸事完备后,朱棣向朱权告辞,说返回北平,朱权不明就里,亲自送至郊外。这时早已埋伏好的燕军突然出现,打着“迎接燕王”的,名义,四面围住朱权及其少数部属。朱棣也按照计划,紧紧握住朱权的手,“请”其同赴北平共商后续大计。于是,还处于错愕之中的朱权,被朱棣拉着手,在四周全副武装的燕军簇拥下,稀里糊涂地就被“请”到北平去了。
朱权离开大宁后,暗中投靠了燕王的兀良哈三卫发动兵变,击败宁藩护卫守将,控制了大宁。之后宁王妃及宁藩姬妾、子女等人也均被“请”到北平。燕军则完全控制了大宁城,及宁藩强大的军队。
(关于大宁卫,这里额外叙述:日后靖难成功,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的朱棣(明太宗、成祖),将大宁卫及附近牧场赐予兀良哈三卫,以酬谢他们的靖难襄助之功。大宁卫弃守后,大明北方守卫防御线因此向南缩回数百里,使得北方草原各部族几乎可以直面以后的京师(北京),整个大明北方压力骤增。成祖迁都北平(京师),亲自坐镇以守护北疆,而后世皇帝则被动地开始了“天子守国门”的历程。整个有明一代,北方边境防御极为被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始终不能消除隐患。这些都是后话。)
猝不及防地来到北平后,朱权才发觉上了四哥的当。但是自己的军队和藩地早已被燕军接受,悔之晚矣。同时,朱权对于那个执行削藩的建文朝廷也没有多少好感,甚至对于朱棣的起兵靖难“感同身受”。
在朱棣的赔礼道歉和努力劝说下,尤其是朱棣承诺“靖难”成功后,将与朱权一同“平分天下”的巨大诱惑下,朱权终于下定决心,参与“靖难”!
于是,心怀“中分天下”梦想的宁王朱权,半推半就地加入了燕王朱棣的靖难阵营,一同出力,为朱棣草拟出兵檄文,谋划作战计划、参谋军事行动。整个靖难期间,朱权都算是朱棣重要的助手,燕军上下,在朱棣的授意下,视宁王为燕王之下第二人,名义上的地位还要在燕世子朱高炽之上(当然,只是名义上)。
建文四年(年)六月,燕军长驱直入、渡江破南京,建文帝在南京破城后失踪。燕王朱棣终于击败建文帝朱允炆、结束了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
此后朱棣即位称帝,成为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成祖登基后,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
宁王朱权自三年前参与靖难,虽然是半推半就,其实心里始终惴惴不安,不知日后如何。幸好燕军节节胜利,形势日渐明朗,这才放心下来。等到燕军终于攻克南京,获得最后胜利,而燕王也登基成为皇帝后,朱权更是大喜过望,寄希望于成祖兑现承诺,不说中分天下,至少恢复洪武时宁藩权利、掌控一方、实封富庶藩土,安享富贵。
令朱权大失所望的是,成祖自即位后,面对当年出过大力的朱权时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不但矢口不提之前承诺的“平分天下”之事,连恢复朱权旧封地大宁、返还宁藩护卫官属的话也一概没有。
朱权无奈,又没有其他办法,只得打消念头,并察言观色,从不提及当年的旧事。但是对于自己将来的藩地,总不能没有着落,亲王的待遇,还是要争取的。
于是,朱权小心翼翼地向成祖上疏,请求宁藩內迁,安排到南方就藩,而他属意的藩地是苏州。相比大宁旧地,苏州是江南鱼米之乡,地方富足,如果移藩苏州,朱权觉得那也可以,不算吃亏。
没想到成祖对于朱权的请求一口回绝,说:
“苏州,是京畿之内(苏州位于南直隶)、京师侧翼(南京距离苏州实在太近),为避免非议,吾弟不宜建藩于此”。
朱权心想也对,我要是在苏州就藩,距离皇帝太近,日后难免被猜忌,确实有忌讳,于是又改为求封于钱塘(杭州)。
成祖还是不同意,再次回答:
“钱塘为吴地,父皇(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时称吴王,王气在吴。弟弟就封于此,恐怕遭人非议。五弟曾被册封为吴王(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曾先受封吴王,又改封周王),后父皇终感觉不妥,所以才改封开封。建文无道,不尊祖制,封其弟于吴(建文帝时,其三弟朱允熥被封为吴王,但是没有就藩),最后也没有结果,这都是天命注定。所以弟弟你就不要请封钱塘了。我觉得建宁、荆州、重庆、东昌都这些地方不错,任你自己选一个!”
几次下来,朱权终于知道成祖不想给自己天下富庶之地,无奈之下,只得不再坚持。但是对于成祖所提出的几个地方还是没有接受,自己重新选择南昌为新藩地。这一次成祖没有驳回所请,很是干脆地就同意了。永乐元年(年),宁王朱权正式移藩南昌府,出发时,成祖亲自送行,并赐诗给宁王,作为纪念。
朱权失落惆怅地来到南昌,从此长居下来。他知道成祖是猜忌自己的,于是终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韬光养晦,早年在边塞统兵作战时勇武之气也乖乖收起,对外则表现出醉心于诗词,爱好琴棋书画,以此自娱。
永乐初年的南昌,远没有后世的繁华,人烟稀疏,物质不丰,而谨慎的朱权也没有招摇。他在宁王府建造好后,于府里格外建造精庐一间,平日就在这儿弹琴、读书、练习书法。在成祖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