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汉代巴蜀酿酒业的发展与影响

秦灭巴蜀后,促进了巴蜀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到了汉代,巴蜀酿酒业出现新风貌,规模扩大。主要表现为酒品增多,酒类市场繁荣,形成独特经营模式,消费阶层扩大。

酒好坏难评说,汉代开始出政策,规范酒类销售。最后一节会介绍这些政策,以及它们对巴蜀酿酒业的影响。

酒的品类很多,主要就是果酒和谷物酒两类。最开始的酒是果酒。因为水果含糖,放久了糖就能直接发酵成酒。说不定酒就是先人在烂果子堆旁边无意间发现的呢。

再后来有了谷物酿酒,用的是粟、麦、稻、黍、高粱这些含淀粉的粮食。淀粉不能直接发酵,得先糖化,这糖化主要是让谷物发芽或加酵母来完成,制酒的关键在于让糖化的媒介“曲蘖”,不同谷物要有不同的加工工艺。所以酒类多也能证明一个地方酒业的发达程度。巴蜀地区物产丰富,经济作物多,酒的品种也多。很多酒都是用原材料命名的,简单明了。有黍酒、秫酒、米酒、果酒,还有用配料命名的,有桂酒、椒酒等,也有按制作时令命名的,如春酒、冬酒。各地都产酒,根据考古发现和记载,巴蜀酒有以下几类比较出名。

据史书记载,西汉时,四川古宜宾住着少数民族僰人,他们酿的蒟酱,远销番禺。

《史记》记载,唐蒙在广东吃到蒟酱,回长安后询问蜀地商人,商人说只有巴蜀才有蒟酱,是通过夜郎运到南越,番禺才得以品尝。武帝尝后赞不绝口,这是蒟酱畅销全国的最早记录。

元代宋伯仁的《酒小史》收录了蒟酱,《五粮液酒史》也将僰人蒟酱视为宜宾五粮液名酒之源。学者何旋认为宜宾酒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也是因为蒟酱。但实际上,蒟酱不是酒,而是一种酒制食品,制作需要大量酒,这表明当时当地酿酒已盛行,且味道很好。

有人觉得,蒟酱是当地的窨酒做的。从做法看,窨酒用糯米、酒曲、糖、猪油做主料,橘皮、桂花、枸杞、红枣等做辅料,就为了取个香味。这种重味道、好用香料的做法,好像和僰人的习俗有点关系。“窖”,在川南人口里就念“窨”,窨酒就是放地窖里存的酒。

也有学者认为,窨酒不是僰人所创,而是由成汉时迁入蜀南的僚人带来的。这批少数民族在元朝时被称为土僚蛮,到了明代则被统称为僰人,他们已经不是汉朝时期的僰人了。现在,明朝以来僰人的汉化后裔还保留着制作窨酒的习俗。虽然这些僰人不是千年前汉朝的僰人,我们也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种酒的制作直接来源于僰人酿制的酒,或者就是制作蒟酱的酒,但这种独特的制作酒的方法可能与僰人有关。

这种巴乡清前文有提,那可是能跟黄龙媲美的宝贝。清酒又叫“酎”,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礼记·月令》里写了:“天子喝酎,要用礼乐。”郑玄注解:“酎就是醇,说的是重酿的酒。”“汉朝制度,宗庙在八月喝酎”,这说明酎酒很名贵,是用来祭祀宗庙的。由此也能看出巴人酿的清酒品质好,很受推崇。

有学者猜测,巴地清酒可能是千金难得的蒸馏白酒,度数较高,因此比较稀有。晋代左思在《蜀都赋》中提到:“觞以清醥,鲜以紫鳞”,描述的是宴会上的场景。根据左思的描述,这种清醥酒能让人“乐饮今夕,一醉累月”。如果不是夸张的说法,那只有高度更高的蒸馏酒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不过,蒸馏酒器被学术界公认为出现在八百多年前的元代,但这种说法近些年不断受到质疑。比如,四川新都县出土的酿酒画像砖疑似描绘了妇女用带有天锅和地锅的蒸馏器制作蒸馏酒。

上海博物馆有个疑似东汉的青铜蒸馏器,这东西是青铜专家鉴定的,可能是东汉早期或中期的制品。用这蒸馏器蒸,能蒸出26.6%~20.4%(V/V)的蒸馏酒。安徽滁州黄泥乡也出土了个疑似青铜蒸馏器。南昌市新建县海昏侯墓的酒具库还挖出个类似制酒的蒸馏器,鉴定后发现里面有芋头残留,现在日本做清酒还在用芋头呢。

蒸馏酒器是不是汉朝就有,蒸馏酒是不是汉朝就出现了,还得专家继续研究,虽然现在还不能说西汉就有蒸馏酒,但这也提供了新证据,姑且这么说吧。不管咋说,巴地人会酿酒是肯定的。

成都是蜀郡的通都大邑,交通便利,商铺众多。汉代杨雄的《蜀都赋》就描写了其繁荣的景象:“在荣川的宅子里摆酒,在华都的高堂上设座。帷帐延绵,连接冈峦。”商业繁荣,酒的供销自然也会兴旺。

有一种说法称,成都有一种清醥酒,左思的《蜀都赋》里有“觞以清醥,鲜以紫鳞”的描述。这种酒是反复酿造的,味道醇厚,容易醉人,文人墨客很喜欢喝。直至唐朝,杜甫在成都时还留下了“蜀酒浓无敌”的诗句。

杨雄在《蜀都赋》里提过巴蜀的酴酒,叫“酴清众献”。余华清、张庭皓两位先生觉得“酴清”是当地的名酒。“酴”本来是酒母,那酴清是什么呢?北魏的贾思勰说,酴清是用小麦酿的,还加了米,度数不高,喝不醉人,口感是甜、辣、滑的。他还记载了这个。

四川人做酴酒:十二月初一,取五斗流水,泡两斤小麦曲,密封。到正月、二月解冻后,打开,滤掉渣滓,只取三斗汁,再加入三斗米做饭,调和后软硬适中。拌匀后再次密封。数十天后就熟了。连渣一起吃,甘甜、辛辣、顺滑,像甜酒的味道,不会醉人。多吃一点,会觉得温暖且面部发热。

好像这种酒在两汉以后就流行到黄河流域了,挺受中原人民喜欢的。

在巴蜀地区,有一种“甘酒”。这东西最初是因为米饭没吃完,放在罐子里慢慢发酵形成的。后来,人们主动制作甘酒,就用少量酒曲和一些米发酵一夜而成。颜师古在《汉书》里说甘酒,就是醴,“少曲多米,一宿而熟”,说的就是甘酒的制作方法。郑玄在注释《周礼》里的醴时说:“醴,就是甜酒,成了之后,汁和滓混在一起,就像现在的甜酒。”

这种酒含糖量高但度数低,酒和渣一起喝,只有酒味。西汉邹阳在《酒赋》中提到的“清者为酒,浊者为醴”就是指这种酒。这种酒的发酵对温度要求高,容易坏,不易保存,所以多受季节限制。近年来,在西蜀的汉墓中出土了不少写有“甘酒”字样的陶罐,可以看出巴蜀地区当时应该喜欢酿造甘酒,还有适合储存甘酒的方法。

年代久远,两汉时期四川酿的酒很多都没记载了,只留下一些只言片语。不过,我们还是能从现在的一些风俗和传说中略知一二。

在今川南凉山彝族地区,有上古社会遗风保留。这一点,最早见记载于《后汉书》中的《南蛮西南夷列传》里的一个故事:

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武威将军刘尚攻打益州夷人,路经越巂(今凉山州)。长贵听说后,担心刘尚平定南方后,会严格执行法令,自己就无法再放纵了,于是聚众起兵,修筑营垒,召集各位酋长,大量酿造毒酒,打算先犒劳军队,然后袭击刘尚。

为啥制作毒酒?原来是怕汉武威将军进犯。凉山彝族地区酿酒技术,东汉前就挺完善了。唐代有“竿竿酒”,也叫“咂酒”,客主都能杆插酒坛里吸着喝。这用类似吸管的工具饮酒,是凉山彝族酒文化特色,也是研究巴蜀酒文化的“活化石”,而汉代凉山酿酒技术发展,也为“竿竿酒”产生打下历史基础。

在郫县,有一种用当地特色麦曲装在竹筒里酿造的郫筒酒。郫筒酒历史悠久,其历史可追溯到古蜀时期,当时郫邑是古蜀杜宇王族和开明王族的都城。有学者认为,郫筒酒中可能保留了早期蜀醴酒的痕迹。郫筒酒的酿造方法,在仇兆鳌注引的《华阳风俗录》中有记载:

郫县有个郫筒池,池边有大竹子,郫人把竹子砍下来,掏空竹节,把春酒倒进竹筒,用藕丝包扎,用焦叶覆盖,过一夜香味就能飘到林子外面,然后截断竹筒献给客人,这就是俗称的郫筒酒。

这就可以看出郫筒酒有多香浓了。后世文人墨客喝郫筒酒的人,曾赞美说:“鱼知道丙穴本来就很美,酒想起郫筒都不用买了。”

绵竹造酒有先天优势,水是酒的关键。当地有泉叫“玉妃泉”,因为古蜀王王妃曾被弃于此处,饮此泉后肤若玉脂,泉因此得名。此泉为优质稀有矿泉水,清澈甘甜,晶莹纯净,富含矿物质,至今仍滋养着此地人民。剑南春、绵竹大曲等名酒的诞生与绵竹酿酒历史息息相关。虽然两汉时没有绵竹酿酒的记载,但此地有好酒是确定的。

在川东地区的白沙镇,有一种佳酿甜米酒,叫“旨酒”。《华阳国志》中有巴人诗为证:川崖宽广,多产黍米,旨酒和优质谷物,可养父母。田野山丘众多,稷米丰富,旨酒和嘉谷,可养母。可见,旨酒是用当地特有的优质谷物酿造的,味道很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9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