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老地名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扬州等许多城市已经非常重视地名文化,多地启动了老地名保护工程,部分城市发布了地名保护名录。这些饱经沧桑而流传至今的老地名,体现着这座城市独立的性格,曾经的市井味道,凝结了一代代人的生命记忆,应当被保留下来。南昌滕王阁南昌,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汉代筑城以来一直是江西郡县的治所,人文鼎盛,名家辈出。城市厚重的历史下有许多故事。我们一起来盘点下南昌有哪些有特色的老地名,以及老地名背后的故事。1、豆芽巷豆芽巷是南昌市历史悠久的一条老街。根据《南昌市地名志》记载,豆芽巷在原江西火柴厂、江西造纸厂的北面,从青山路联通到赣江边,全长多米,路宽约3米。根据专家考证,其实,豆芽巷的长度,向东还要延伸几百米,因为那里的居民也都是做豆芽的。根据公开资料,豆芽巷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中叶,至今年以上。数百年来,豆芽巷家家做豆芽,因此而得名。天还没凉,豆芽巷做豆芽的人家便把一车车泡发好的豆芽运送到南昌各个菜市场,在物资贫乏的年代,豆芽是人们的主菜之一,豆芽巷在老一辈南昌人几乎是人尽皆知。改革开放后,居民物资逐渐丰富,豆芽不再是主菜,豆芽巷从业人员纷纷另谋出路,豆芽巷在时间的洗涤下回归一条普通老街。现在的豆芽巷道路重新进行了整修,变成了一条林荫大道,早已不见当年的影子,但地名被保留了下来,只是范围相较之前有所缩减。现如今,路边还有豆芽模样的路牌模型和历史文化墙,提醒着往来的人们,这里还承载着过去勤劳南昌人的一段历史。2、瓦子角在中山路天虹商场有一站公交车站叫瓦子角,这是南昌最繁华的道路之一。而瓦子角也是非常有历史感的一处地名。根据资料显示,“瓦子角”得名于宋代,“瓦子”原本是“百戏杂耍之地”,就类似北京天桥。随着宋代以后,中国经济人口重心像南方转移,江西的人口也在这个时期迅速增长,一度成为全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而南昌作为江西的重要城市之一,也变得非常繁华。物质的丰富造就了文化上繁荣,民间从事曲艺杂耍的人员也多了起来,于是乎,“瓦肆”应运而生。“瓦肆”又称“瓦舍”、“瓦子”,“瓦”。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说:“瓦舍,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其大意是说,艺人们是在露天广场表演百戏杂技、说唱曲艺,表演的时候,观众都聚集在一起,表演结束的时候,百姓又一起散去。就像是瓦片一样地容易粉碎分散,因此,人们把这些聚集地称之为“瓦肆”。3、建德观建德观是南昌的一条老街,位于象湖北路,因为临近胜利路步行街和中山路的关系,这里平时人流量不错,现在成了餐饮一条街,有很多火锅店。建德观的历史非常悠久,据清朝道光29年的《新建县志》记载,建德观建于东晋咸和年间,大约是公元-年,距今已有年的历史。南昌作为道教文化的发源地,城内有很多道观,但历经磨难,大多没有保留下来,解放之初,仅剩下6座道观,现在建德观也仅仅作为地名而保存下来。现在的建德观东从环湖路、灵应桥,西至胜利路、步行街,中间穿越了象山北路,因此,建德观可以分成东段和西段。全长米,宽10─13米。可是,在解放以前,仅仅是东段叫建德观,而西段则叫城隍庙,因为南昌府的城隍庙就建在这里,其原址是今天的工人文化宫。年,建德观被改名为宜春路,年又更改为建德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