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平安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80416/6169853.html
当一场以《新青年》、北京大学为阵地的“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在中国北方轰轰烈烈开展之时,在南方的国立东南大学,一个以《学衡》为阵地欲继承中国学统、发扬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学衡派相应出现,这样在文化史上便形成了一个南北对峙的现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早已名闻天下,相较之下,学衡派的主将们则知者不多。今天,我们聆听大师的对象便是胡先骕。
年,静生所成立时人员合影1.“学衡派”主将,与胡适论战
年秋,胡先骕得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科主任邹秉文的聘请,来到该校担任农业专修科的教授。
年,国立东南大学成立,胡先骕为该校特聘农科教授。翌年,胡先骕便和吴宓、梅光迪、柳诒徵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其宗旨是“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判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一如柳诒徵给张謇信中所言——“社中诸友,既病旧学之荒芜,复患新趋之谬误,期以绵力稍图救济。”
《学衡》的创刊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而现实的起因,则是由于胡先骕与胡适的论战。吴宓说《学衡》杂志的发起,一半原因是胡先骕《评〈尝试集〉》写好后,投遍南北各大报纸和文学杂志,竟没有一家愿意刊登,或者没有一家敢刊登。这样,才促成了《学衡》的诞生。
胡先骕曾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对胡适的改良之说提出批评:用白话推翻文言、把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全盘否定的态度过于偏激,对社会有负面影响。他结合自己对西方文学的了解,阐明了他的文学改良观:“欲创造新文学,必浸淫于古籍,尽得其精华,而遗其糟粕,乃能应时势之所趋,而创造一时之新文学。”
虽然,胡先骕和胡适有过论战,但却不妨碍两人的交情。年,胡适与胡先骕在上海相遇,二人合影留念,胡适在照片上题字:“两个反对的朋友。”在此期间,胡适还热情地邀请胡先骕为他主导编务的《独立评论》写稿。年,胡先骕曾对《学衡》的主编吴宓说:“胡适对我颇好。”年初,胡适与胡先骕在南京开会合影时,胡适又在合影相片上亲笔题写:“皆兄弟也。”视论敌为朋友、为兄弟,这样一种学术气象,确实难得。
历史地看,学衡派或许有某种文化保守主义的弊病,但是新文化运动也不乏冒进的过失。学术上从来就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或许这正是学衡派和胡先骕所给予我们的历史意义。
2.“乞得种树术,将以疗国贫”
虽然,作为学衡派的主将,但是胡先骕的专业却并非文史,而是植物学。
年,康奈尔大学尼丹携家人访华与秉年,胡先骕出生在新建县治平洲胡家府宅。家学渊源深厚的他,自小就显露出了极好的天赋。7岁作诗,15岁入京师大学堂,18岁留学美国学习植物学。
胡先骕到达美国后,进入加州大学,开始选择的专业是农学,后改为植物学。
是什么原因使年少的胡先骕赴美留学,对偏冷的植物学“一见钟情”?庐山植物园研究员胡宗刚在《不该遗忘的胡先骕》一书中回答过这个问题:“他曾在致胡适的书札中阐述过选择植物学的原因——别无旋乾转坤之力,则以有从事实业,以求国家富强之方。此所以未敢言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唯农林山泽之学是讲也。”
胡先骕从小就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来美国并不仅仅是为了学到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有极强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希望像他的先人那样成为人中俊杰。特别是有感于甲午战败后,国家越来越衰弱,时局更加艰难。胡先骕曾作《书感》诗一首,抒发他的志向:
髫年负奇气,睥睨无比伦。
颇思任天下,衽席置吾民。
二十不得志,翻然逃海滨。
乞得种树术,将以疗国贫。
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之初,国家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并领导各项新兴的事业,胡先骕恰逢其时,他的选择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于是中国植物学研究事业的开创与他紧紧联系在一起。
3.“中国植物学界的老祖宗”,创多项第一
年,在美学成归来的胡先骕,先后受聘为庐山森林局副局长、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植物学教授。这一时期,他先后两次到浙江、江西,踏遍两省境内的崇山峻岭,采集到大量的植物标本。并与同事共同编著了《高等植物学》一书,这是第一本由中国学者编写的现代植物学大学教科书。
年,他在南京创建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并任植物部主任。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国立东南大学,增设生物学系。这是中国大学的第一个生物学系,28岁的胡先骕担任系主任。同年,他再度赴美,入哈佛大学深造,两年后获植物分类学博士学位。
年10月,时任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所长的胡先骕收到了友人寄来的这些“奇异的大树”的枝叶和球花、幼球果的标本,胡先骕根据标本反复研究,并核查文献,确定该标本与日本古植物学家三木茂根据化石发现的水杉属植物形态相同,应同为一属植物。经由胡先骕和好友郑万钧教授的共同深入研究后,将这些大树命名为水杉。这一珍奇活化石植物的发现与正式命名,引起全世界植物学家的震惊,被科学界誉为近代世界自然历史研究三大发现之一。
为了向全世界介绍中国这一珍奇树种的重大发现,年,在胡先骕的主持下,水杉在庐山植物园引种成功,并被大面积种植。曾经像大熊猫一样世界罕见的珍稀植物水杉,先后被引种到50多个国家,多个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园林的母亲”,胡先骕也因此被称为“现代水杉之父”。
胡先骕除此之外,在胡先骕身上有着许多“中国第一”:年发表论文《菌类研究方法》,是中国最早的有关菌类的论文;年,由他命名的兰科风兰属,成为中国人科学命名的第一个属;年创建中国第一座大型的亚高山植物园——庐山森林植物园……
4.与陈毅的诗歌交流
胡先骕不仅是中国植物学界的泰斗,也是饱读诗书的杰出诗人。
在引种水杉成功不久,胡先骕便萌发了作诗以颂水杉的想法。出于对水杉的感情,胡先骕几经酝酿,不敢轻易动笔。
年后,经历了10多年的反复推敲,终于,在年,胡先骕完成了长诗《水杉歌》。然而,当胡先骕将自己呕心沥血完成的诗作投稿于某诗刊后,却未能获用。当得知《水杉歌》遭退稿的消息后,胡先骕的老友秉志,建议胡先骕将诗稿寄给时任副总理的陈毅。抱着试一试的心情,胡先骕将《水杉歌》诗稿修订后寄给陈毅请求指正。
精通诗文、有“儒将”之称的陈毅,在读过胡先骕的诗稿后,击案叫绝。喜爱之余,陈毅欣然在诗稿后如是写道:“胡老此诗,介绍中国科学上的新发现,证明中国科学一定能够自主且有首创精神,并不需要俯仰随人。诗末结以东风伫看压西风,正足以大张吾军。此诗富典实,美歌咏,乃其余事,值得讽诵。一九六二年二月八日。”
随后,陈毅将《水杉歌》的诗稿上报给了毛泽东,在获得毛泽东的首肯后,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了胡先骕的《水杉歌》,诗后附有陈毅的“读后记”。
由植物学出入文史,胡先骕,洵为一代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