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主要宗派及尊奉经典

道教宗派有数十种之多。同一宗派,经数代相传,遇有宣教能力强者,略改教义即可于本地或至他处另创一派。所创立的宗派,或数代即衰,或传人众多,或数派相合,或一派又分,往往变化较大。本文简要介绍主要宗派,以了解道教的变化情况。

楼观派,道教的产生,有一观点,发源于楼观派。楼观台位于今陕西周至县,是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宫观。老子讲经台即在此,相传这里也是尹喜故宅。西周时期,尹喜在大散关做关令,听说老子要西出,想拦下老子学其真经。一日紫气东来,老子骑青牛至此,尹喜闻讯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尹喜便托病辞官,请老子行至他的故乡秦州伯阳(今周至)。两人在此一住许多年,老子传下来一部《道德经》(大散关抑或函谷关,参考《史记》《水经注》《抱朴子》《宝鸡县志》,应为大散关)。后来,尹喜著有《文始經》,也称《关尹子》,道教尊称为《文始真经》,尹喜也是道教文始内丹的创始人,曾前往武当山传经修行,后来被封无上真人、文始真人、文始真君各种名头。

老子讲经台

楼观派奉老子、尹喜为祖师,尊奉的经典是《道德经》《文始真经》等。以楼观为中心,主要传播于北方关陇地区。魏元帝咸熙初,梁谌事郑履道法师于楼观,常梦与仙人游。晋惠帝永兴二年(年),老君命真人尹轨降于楼观,乃尽弟子礼,授其水石还丹术及《日月黄华上经》等,后隐于终南山,食气吞符,服食丹砂。由此,楼观成为当时道教重镇,封建社会时期共有60多位帝王前往楼观台拜谒。金哀宗天兴年间,因遭兵火而焚毁,一度衰落。元时由全真教徒修葺而有复兴。如今楼观台则一派兴旺景象。

大散关尹喜请老子

五斗米道与太平道。大约因为楼观派道教的发展,蔓延扩散,各地道教也逐渐兴起。太平道因被用于组织农民起义,被官府围剿镇压,所以在东汉以后即衰落。五斗米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演变为天师道,元成宗大德八年(年)授正一道,意为“正以治邪,一以统万”。

此外,东汉时还有帛和道,相传为帛和所创,有《素书》二卷,帛和传授给吉,吉将其衍成一百七十卷《太平经》。南朝时,此教流行于江浙一带,偏重祈祷通达玄机。东晋时期融合于天师道。魏晋南北朝时,有南天师道和北天师。

早期五斗米教

灵宝派(亦称阁皂山派),由三国时吴国方士葛玄(《抱朴子》作者葛洪的重祖父)所创。灵宝派的主要经典是灵宝经中的《五篇真文》《灵宝度人经》和《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葛玄曾师从东汉末著名方士左慈学道,受太清、九鼎等丹经,后在江西阁皂山修道。晋道士丁令威继之,葛洪之孙葛巢甫又撰《灵宝度人经》,该教派遂大行。唐时尤其兴盛,且与茅山、龙虎山派合称为三大符箓派,宋后渐衰。

符箓灵宝度人经

龙虎山派,西晋永嘉年间,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移居龙虎山(今江西贵溪境内),遵父命“永宣祖教,以传于世”,立祠祀祖,尊张陵为“掌教”和“正一天师”,成为龙虎山道派。尊奉的经典是《道德经》、《正一经》等。

唐宋以后,它与南北天师道及上清、灵宝、净明各派逐渐合流,元成宗大德八年(年)授张道陵后裔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茅山、阁皂山、龙虎山各派。由此,这些道派也统统被称为“正一道”。这里现在是旅游佳地。

龙虎山正一观

上清派(又名茅山派),南北朝时南梁陶弘景创立于江苏句曲山,为梁武帝赏识,筑馆修道。相传西汉景帝时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是在此修炼成仙的,故尊其为祖师,并称“三茅真君”,句曲山亦被称为三茅山。此派兼及三洞,尊奉主修《上清经》,故又名“上清派”。此派亦重符箓,流传极盛,隋唐时著名道士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等皆信奉上清派。此派至今犹存。

钟吕派,也称钟吕丹派。唐末形成,开宋代新道教先声。唐末道士钟离权对道教内丹术有重要贡献,传授吕洞宾,吕再传刘操。钟离权很重视汉朝的一些学说,后人误认为锺离权是汉人,活了好几百年,来传授吕洞宾,其实他们同为唐末人,吕洞宾曾见过陈抟(--年)。刘操号海蟾,为五代北燕的宰相。

钟离权、吕洞宾两位祖师,也被奉为全真(丹鼎)派的创始人。

此派继承灵宝派而有所变化,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实为改革道教的先声。该派除尊奉《道德经》外,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当数题名为钟离权述、吕洞宾集的《钟吕传道集》,以及钟离权著、吕洞宾传的《灵宝毕法》。

宋代兴起的新道教基本以此派为主,后南传成西山派(今江西新建县),文献有《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等。宋后极盛,迄今尚多有遗迹。

钟离权与吕洞宾

清微派,宋代南北天师道与上清、净明等道派逐渐合流,此外还有清微派。清微道士为了将自己的道派托之古远,宣称传自元始天尊道。道家认为,三清之一的玉清境为元气所成,为元始天尊所居,名清微天,由此宋时产生了清微派。清微派著有道法,《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枢奏告仪》等著作。该派以行雷法为事,主天人合一,以内练为基础,辅以外法。强调诚于中,方能感于天;修于内,方能发于外。海内外仍有传承。至元代,陈采为清微派叙述始末。

老子

全真道,与正一道并为道教两大派别。嗣老君遗教、承钟吕传教,王重阳所创。老庄之真、苦己利人为宗旨。王重阳早年曾应武举为状元,入仕,后辞官归隐。元正隆四年(),在甘河镇遇汉钟离和吕洞宾,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间出关赴山东传教。招收马钰等七大弟子,世称全真七子。全真道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即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奉《道德经》、《清静经》、《孝经》、《心经》、《全真立教十五论》等为主要经典。后为七个道派,由王重阳的七个大弟子所创。

王重阳与七弟子

武当道,传统道教,尊奉真武帝君,即太上老君,教徒称他本是古净乐国王的太子,因在武当山修炼“成仙”,故以为神。奉《道德经》为根本道经,也学习《南华经》,精炼内丹。魏晋时武当即为道教重要聚集地。宋真宗时,尊为“镇天真武灵应圣帝君”。元末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也在武当修行。全真教亦奉真武帝君,故亦有视之为全真教之别派者。

与宋同时,北方的金代除有道士王重阳创全真派外,还有太一道和真大道教。

武当山国画

太一道,金初萧抱珍创立于卫州(今河南汲县)。太一取“元气浑沌,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太一教以老子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重视符咒秘箓,祈禳诃禁,为人去厄求福。以“笃人伦、翊世教”为教门法则,是儒、道思想的结合体。继嗣须改姓萧以受秘篆法物。其第五祖萧居寿受到元朝的宠信,忽必烈南巡,曾亲临萧居寿住持的汲县太一万寿宫,还在京城为萧居寿建了太一广福万寿宫。元中后期后,太一道七传后渐衰。

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金初刘德仁所创。五传至郦希诚,元宪宗赐名真大道教。教义“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慈俭不争”,劝人忠孝诚廉,去恶复善,绝欲忍苦,利民爱物。不言飞升化炼、长生久视之事。教徒遍及黄河流域与江南一带,明后渐衰。

真大道教刘德仁

在道教的发展史上,先后产生的宗派有数十种之多,这些宗派与其他宗教中的宗派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从共同的方面说来,是因为对教义的不同理解而形成的流派;从不同的方面说来,则是由于道教的特殊性所产生的。

道教没有明确的教主与基本经典,它适应统治阶层的需要,经过多次变革,吸收了儒家和佛教的某些理论和仪规,而逐渐定型。所以其教派分合演变情况很复杂,除了被朝廷提倡、尊崇的那些教派外,还有许多游离于所谓正统教派之外的宗派。这些宗派的繁衍变化,也构成了道教发展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楼观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42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