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葡萄酒是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不错,这正是一首反战争的边塞诗。
全诗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
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就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放之词,然悲感已极”。可谓深得作者用心。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
本期依依和诗友分享一首,晚唐·陈陶的反战争诗《陇西行》诗情凄楚,读来潸然泪下。
前言:昨天看部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才知道还有这么一段历史。滇缅公路,自中国昆明直达缅甸腊戍,并经由铁路公路,南抵仰光港连同海运,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最重要的一条国际交通运输线。
对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来说。这就是一条坚持抗战的生命线。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条生命线也面临着被日军彻底切断的危险。
年12月23日中英两国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政府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对日作战。
远征军的表现可圈可点,比如孙立人勇夺仁安羌大捷、戴安澜血洒疆场等。但还有一个令人心痛的噩梦,那就是杜聿明和中国远征军第五军撤退野人山。
胡康河谷在缅甸语中的意思是魔鬼居住的地方,相传只有野人才能在那里居住,因此这一带的原始森林也被人们称之为「野人山」。
翻越野人山,都是些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的地方,给养困难,而又蚊蚋成群、蚂蟥吸血。沿途官兵死亡相继,尸骨暴野,惨绝人寰。
天的野人山撤退是中国远征军所经历的最大的灾难,杜聿明1.5万多人的部队所存活下来的仅有多人,可谓九死一生。时至今日,这些远征军有的埋骨他乡,有的曝尸荒野不能入土为安。不由想起了陈陶这首诗。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晚唐陈陶《陇西行》
译文:唐军将士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千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胡尘。真可怜呵那无定河边成堆的白骨,还是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丈夫。
作者简介:
陈陶,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鄱阳剑浦人。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其中《陇西行》录入《唐诗三百首》。
¥30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诗词大全唐诗宋词全集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唐诗三百首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78.5购买这首诗的灵魂在,三、四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昔日飒爽英姿早已被战争消噬化为触目惊心的白骨,而故园春闺中人对此却全然不知,依旧对远方的人魂牵梦萦。
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个人认为,如果没有前二句的描写作铺垫,就不能体现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小诗反映了唐代长期征战带给人民的痛苦和灾难,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虽然全诗并未对其进行直接的控诉,而是借以形象来传达褒贬之情;
通过河边阴冷的白骨及阳春闺中好梦等形象的对比来传达出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针砭,更流露出诗人对戍边将士及其家人的深切同情。
诗句思想内涵具体可感,情感表达撼动人心。
诗友们,陈陶《陇西行》赏读完了,对此您有何感想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动、分享。如果喜欢小女子的作品,请帮忙点赞、推荐,留言或转发,谢谢啦!!!#中国远征军#辛弃疾少有的一首闲适词,极富生活气息,读后令人拍案称绝
毛泽东一首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宛若一幅壮美的诗情画
-END-
作者:飘雪依依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