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这是写在海燕村进村必经之路上的一句话,也是镌刻移民心上的一句话。
海燕村,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的一个生态移民村。这里的村民来自农垦集团简泉农场海原“十二五”生态移民,共计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目前已全部脱贫退出。
从“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凄惶不安,到“丰年人乐业”的幸福安居,其间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尤其对户贫困户而言,这种变化更是显而易见:就“穿”在四季常新的衣服上、“食”在营养新鲜的时令果蔬上、“住”在装饰一新的温馨宅院里、“行”在车轮飞驰的汽车中,“购”在指尖滑动的网购中……浸润在每一个最寻常不过的日子里。
从"只买便宜货"到"舒适和美观"
从海原搬到海燕村,田慧觉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这种感受,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她的“衣物观”。
“过去我买衣服只买一二十元的,稍微贵一点的看也不看。现在不一样了,一二十元的衣服我看也不看,再便宜也不买。”
田慧“衣物观”的转变,不是有钱了变得奢侈了,而是从过去穿衣只求“蔽体”“保暖”,变成了追求衣物的面料、舒适及美观,然后再去考虑价格。
打开田慧的衣柜,衣物从春到冬,四季齐全、摆放整齐。左边是长款,从早春的长风衣,到秋冬季的毛呢大衣、羊绒外套,虽数量不多,但款式大方精致;右边是短款,棉服、羽绒服等,按照季节归置在不同隔断里。“平时在家我喜欢穿短款衣服,干活方便利索;出门走亲访友喜欢穿长款,样式好看也暖和。”田慧边摩挲着一件羊绒长款外套,一边笑呵呵地说:“这些衣服也不算贵,二三百、三四百的都有,平时我也舍不得穿,就出门时穿。我闲了常去大武口市区、平罗县逛商场,一般不怎么买衣服,但遇到真心喜欢的,价格合适也会买。毕竟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放在以前哪舍得买呢!”
在海原时,田慧一家除了种地没有别的营生。而种地换来的钱都要换成学费,供她弟弟妹妹上学。那时候,不到逢年过节就买衣服是想也不敢想的,即使买也只能买一二十元一件的。年,田慧和丈夫一家四口搬到海燕村,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各种帮扶政策及他们自身不懈努力下,日子是一天一个样。先是买了车,去年又盖了房,今年又把房子里外装修了一下。
“打算明年再换辆新车……”田慧笑眯眯地说,“我们两口子才三十出头,年轻,有的是干劲。我相信只要肯干、肯奋斗,日子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好。到时候,想买什么衣服都行!”
从"偶尔打牙祭"到"追求健康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吃这件事上,杨万保感受到了自家生活最大的变化。
现年39岁的杨万保,挨不过家里的苦日子,10岁时就跟着家人出来闯荡。“我年就从海原老家出来了,前前后后啥都干过,先是在厂子里帮工,干了8年;后来在惠农区待了两三年;然后到崇岗打工,又待了8年;之后到红瑞村打工3年,借别人的房子住;再后来我老丈人家移民搬迁到庙庙湖村,我借住在老丈人家,在庙庙湖村又打了5年工;年,我在海燕村的安置房分了下来,我才又搬到这里。”
二十几年间,杨万保居无定所、身如浮萍,日常吃食自然是以吃饱为主,至于“吃好”,只能是偶尔打打牙祭。
移民搬迁至海燕村,家终于安稳下来。杨万保家的一日三餐也渐渐有了改变,主食从过去的多面少米,变成米面交替;蔬菜也从过去便宜耐存放,变成了随吃随买和新鲜的;至于鸡肉、牛肉、羊肉,也不再是偶尔打牙祭的食材,而是成了冰箱常备的食材。“过去买菜要去很远的地方,土豆是吃得最多的一种菜。现在不仅有菜店,每天还有车开到家门口卖菜,菜的种类也丰富。如今,虽说家家户户冰箱里都有肉,可大家的观念却改变了,讲究要吃得健康。”
不仅是自家餐桌上发生了变化,杨万保也敏锐地感受到村里人对吃的态度有所不同,这让他捕捉到了一条致富商机。“过去村民都是家里做着吃,很少有出去吃的。现在很多人在外面打工,工作忙或者回来得晚,就喜欢在外面吃一顿。也有喜欢热闹的,想换换口味的,经常约着到餐馆里吃,点几个家常菜,热闹一番,这在村里很普遍。”杨万保说。
于是,就在上个月,在村干部支持下,杨万保夫妻俩开起了小饭馆,主要经营手工水饺、麻辣烫、炸串、炒面和家常小炒等。饭馆里摆了6套桌椅,最多可接待24名顾客。“每天多了能卖三四百元,少了也能卖一两百元,刚刚试营业一个月,纯收入元左右。”杨万保说。对未来,杨万保信心十足:“以前没做过餐饮,没有经验,以后我们会根据客人的需求调整菜单,让大家吃好。吃得好了,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从“两间砖房”到“时尚宅院”
坐在自家敞亮的客厅里,沐浴着阳光,杨世明笑得无比开怀。
这座四四方方的小院,精致、气派、时尚。横竖相连的6间房,除了1间待客的客厅和1间厨房外,4间都是卧室,每间卧室都配套了盥洗室,且房屋装修考究,每间房都是双层玻璃的大窗……就连庭院里也铺着整齐的地砖,还做了排水系统,院子一侧还盖了车库,车库里一辆白色的轿车停泊。
一间间推开房门,杨世明自豪地做着介绍:“这间是我父亲的卧室,他今年83岁了,身体硬朗得很,每天没事就去村里的活动室活动。这间是我大女儿的,她今年读大四,以后毕业就得常回来住了。这间是我大儿子的,他今年读大二,虽说不常回来,但房间总得有啊。这间是我小儿子的,他学的专业是导游,现在正实习呢……”
孩子们有出息,杨世明的干劲更足了。
这6间房,除了刚移民搬迁来时分的两间外,其余都是年新建的,光装修就花了20多万元,其中贷款15万元。“房子就是自己的家,把家好好装修一下,体现了我一心要扎根于此的决心。”杨世明说。
刚搬来时,杨世明的居住条件并不好。两间砖房,六口人,单层玻璃窗保暖差,还容易进沙尘,院子地势低洼,逢雨天必积水,进出都要垫石板。
搬来后的几年间,杨世明想方设法摆脱贫困。他在宁夏晟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努力工作,每月有余元的收入,妻子打零工,村里还给他们办了无息贷款,买了25只湖羊放在惠农区燕子墩乡海燕村经济合作社养殖,每年分红元,加上帮扶单位补贴款等,一家人的日子一天一个样,越来越红火。
虽然装修房屋让杨世明背上了10万元的贷款,但他却一点也不愁:“刚搬来时住房条件差,如今通过奋斗住上了漂亮的大房子,全家人的心气儿都不同了。我们就踏踏实实扎根在这儿了,一门心思好好奋斗,不怕还不上贷款。”
从“出行不便”到“普惠出行”
在海燕村,杨世乾是知名人物,他的“知名”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是“石嘴山出行”的驾驶员。
短短5分钟,杨世乾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