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探索不息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发

4月17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刊出《课程,与儿童共生长》主题报道,专题介绍西湖区学前教育生本化课程改革的推进情况,我们一起来看!

▲《中国教育报》刊发西湖区学前教育生本化课程改革报道

课程,与儿童共生长

杭州市西湖区学前教育生本化课程改革纪实

西湖区是杭州市主城区中面积最大的行政区,共有90所幼儿园,个园区。在这生态优越、环境秀美的山水城乡中,记者看到了学前教育的别样风景。

一般的春秋游活动,幼儿园会组织幼儿统一乘坐大巴。而在西湖区文新幼儿园,孩子们观察了附近地铁口从修建到启用的过程,幼儿园满足了他们乘坐地铁去春游的心愿。

一般的家长会,幼儿园教师是主导者。而在西湖区紫荆幼儿园,孩子们自己策划家长会,布置教室,展示作品,亲自向家长发出邀请。

一般的安全教育,幼儿园会安排行业人员或教师进行讲解。而在西湖区留下幼儿园,孩子们戴上头盔,在教室里模拟交通现场,直观地体验头盔的重要性。

…………

▲文新幼儿园“坐着地铁去春游”

▲紫荆幼儿园“孩子策划家长会”

所有的教学现场都指向一个关键词——儿童。年起,西湖区发起了一场重塑儿童观的行动。“发现儿童,才能发现课程。”在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幼教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沈颖洁看来,儿童观的转变是撬动课程改革的前提,追随并支持儿童发展,才能回归课程的教育本义。

1

发现儿童

幼儿园接收的是儿童,课程指向的是儿童,幼儿园教师每天面对的也是儿童,西湖区为何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发现儿童”?

据沈颖洁介绍,当年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在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时发现,“理解”“尊重”“支持”“珍视”“允许”等成为新的高频词,突出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导向。要实现“课程园本化”目标,检验标准就在于是否以本园、本班儿童的发展为本。

“我们决定从‘术’走向‘道’,将研修重心聚焦在重塑儿童观上。只要方向对,步子大小无所谓。”沈颖洁说。

▲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幼教教研员沈颖洁

年,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在全区招募了20位种子教师成立先导行动小组,在浙江大学徐琴美教授的带领下开展观察、解读儿童的研修。儿童观内隐在保教行为里,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诊断工具,西湖区开展了现场视导活动,确定“班级环境、随机事件、儿童作品、教学行为”四项观察切入点。

视导团一大早进入幼儿园的保教现场,收集案例、视频、图像资料,一待就是半天,整理完素材后就与教师们现场教研,给出“环境图说、事件白描、教学重构、作品解析”四种研修策略。

▲“发现儿童”研究先导行动

在“走近小学”主题中,转塘幼儿园两个班同时开展了“画书包”活动。视导团解析作品后发现,A班的作品高度趋同,说明教师可能采用了示范画,压缩替代了儿童主动观察、自主表征的过程。而B班的作品丰富多元,体现了孩子在“走近小学”主题中的经验积累和情感表达,可见教师的引导是充分且适宜的。

“事件白描”策略则鼓励教师尽可能客观还原孩子行为发生的真实情境,将其中并非自己真实所见的内容描红,从中觉察自己的主观臆断。西溪花园幼儿园的施群洁老师发现班上有个“爱告状”的孩子,就用记叙文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案例。几次回看后,施老师将“每次告状都是小事”“她习惯了,我也习惯了”等描红,并在一旁写下教学反思:真的是这样吗?每次告状都是小事吗?在教学中是否忽略了孩子?之后,施老师更加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也逐渐改变了对孩子的看法。

▲“发现儿童”现场研修活动

四种策略既有视导团的直接引领,也用于幼儿园的园本教研,“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嵌入到西湖区的学前教育改革中。久而久之,“站在儿童的立场看问题”成了西湖区幼教人的习惯。此时,指导中心再点上一把火,推出站点式研修、联动式研讨、回溯性研习三项活动,将教师真实但略显零散的“儿童观”聚合起来,升华为某位教师、某个班或某所幼儿园的理念共识。

教研员走起来了,组成若干个“导研团”,蹲点介入园所进行理念与策略引领。幼儿园行动起来了,就某一专题组成互助联盟,以“研讨者、体验者、观察者”等不同身份参与,实现价值观的契合。教师则将自身代入到具体的教育事件中,通过一连串回溯性的自我追问,优化教育行为。

科学儿童观,在西湖区每位幼教人的心中扎了根。

2

发现课程

看到了儿童的即时兴趣、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教师不再满足于“照本宣科”地执行课程指导用书,而是更多地去尝试生成课程,“园本课程孵化行动”顺理成章。

年9月启动至今,西湖区先后进行了四轮共27所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孵化。“就像尊重儿童一样,我们尊重幼儿园自身的基因,帮助幼儿园理清思路,培育课程。”沈颖洁说。

▲“发现课程”幼儿园园本课程孵化丛书

有着60多年办园史的闻裕顺学前教育集团以儿童美术教育见长,在周边社区居民口中是一所“孩子画画特别好”的幼儿园。画得好就达成课程目标了吗?基于儿童观的重塑,指导中心与园所达成一致:美术是幼儿心灵的表达,课程目标应设置为对美的追求,美术课程更名为“美诉”课程。

一字之差,触发了课程形式与内容的蝶变。孩子们原先只能在班里作画,现在可以在走廊的多功能墙壁上自由涂鸦;原先只能画人和物,现在可以用彩笔描绘自己的心情。当世界变为画纸,生活成为彩笔,幼儿的创作灵感被充分激活,对美的表达也愈加丰富起来——每个班上都有一张可供幼儿布置的特殊桌子,春天里是鲜花集市,到了夏天又成了甲虫聚会。前来“取经”的幼教同行如此评价:这里的幼儿喜欢表达,自信阳光且思维活跃。

▲闻裕顺学前教育集团“美诉”课程

孵化过程中,指导中心“不评判、不设限”,不简单按照幼儿园的办园等级来遴选孵化园,更看重是否具有“儿童权利优先”意识。例如,留下幼儿园的硬件条件、师资力量以及原有的研究基础并不突出。但该园发现幼儿对户外活动非常向往,于是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开发出了系列野趣课程。从此,“幼儿园里炊烟起”“我有一个林中秋千”“小溪里的水枪游戏”等野趣教学层出不穷,园所也被认定为首批孵化园之一。

▲留下幼儿园“野趣”课程

还有,政苑幼儿园的儿童自我成长课程、文一街幼儿园的幸福种子课程、莲花港学前教育集团的小树林课程等,如雨后春笋般在西湖区涌现。指导中心利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