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东晋南朝乃乱世,给了佛教发展的大好时机,佛教不仅在普通百姓中传播甚广,也得到了门阀士族社会的接纳与扶持。佛法虽然虚幻,但和尚却能给世人带来现实影响,充斥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中,有时候甚至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存亡继绝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则和尚带通缉犯过检查站的惊险故事。
这则故事出自《宋书卷六十三列传第二十三》,史书记载:
居在吴,晋隆安初,王恭起兵讨王国宝,时廞丁母忧在家,恭檄令起兵,廞即聚众应之,以女为贞烈将军,以女人为官属。国宝既死,恭檄廞罢兵。廞起兵之际,多所诛戮,至是不复得已,因举兵以讨恭为名。恭遣刘牢之击廞,廞败走,不知所在。长子泰为恭所杀。华时年十三,在军中,与廞相失,随沙门释昙永逃窜。时牢之搜检觅华甚急,昙永使华提衣幞随后,津逻咸疑焉。华行迟,永呵骂云:"奴子怠懈,行不及我!"以杖捶华数十,众乃不疑,由此得免。
故事的主人公王华(年-年6月19日),字子陵,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朝宋大臣,东晋丞相王导曾孙,卫将军王荟之孙,司徒左长史王廞[xīn]之子。他出身琅琊王氏,家住吴中。东晋隆安元年(年),青兖二州刺史王恭起兵讨伐奸臣王国宝,当时王廞因母亲去世正服母丧在家,王恭下檄文命令他也起兵。但王廞既然在家丁忧,要么没有实际官职,要么手里头兵马不够,所以他一方面聚集民众响应,另一方面让自己的女儿任贞烈将军,以女人为官属。这个主意在当时也是一件稀罕事,好歹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王国宝死后,王恭让王廞罢兵。树欲静而风不止,王廞起兵时杀了很多人,不能停下来,估计是怕死难者的家族报复,便以讨伐王恭的名义再次举兵。如此一来王廞的兵马就从义军变成了乱军乃至叛军,况且本来就是乌合之众。王恭派遣刘牢之攻打王廞,王廞兵败逃亡,不知所终。长子王泰被杀死,王廞家其他人自然也成了通缉犯。王华年方十三岁,在军中与父亲走失,跟着和尚释昙永逃命。当时刘牢之大肆搜捕王华,形势紧急,释昙永就要王华拿着衣服装作侍从,但仍被渡口的巡逻士兵怀疑。经此变故,再加接连逃命,落魄少年王华走路自然慢。一慢就更容易引起怀疑,招致盘查,从而露馅。释昙永见王华走得慢,于是故意借此骂他:“这奴才太懒散了,还没有我走得快。”并以扙打了他数十下,这才令士兵们释疑,二人亦得以逃离追捕。
古代株连灭族是常见之事,被通缉的犯人少有走脱,但释昙永能带王华顺利通过津逻,除了侥幸之外,还有几个关键因素助力。第一,古代通讯不发达,通缉犯没有照片,有时候连特征描述都没有。王华是直接从战场上与父亲走失逃命的,巡逻士兵不可能认识他,也没有他的详细资料,更不存在精准捉拿的可能了。第二,幸亏带他逃命的释昙永是个和尚,当时佛教盛行,和尚到处可见,出家人的身份比普民百姓更不容易引起怀疑。如果是个五大三粗的壮汉,或者面容姣好的妇人,大概率会引来更详细的盘查而被发现。第三,释昙永急中生智,用呵责掩盖了王华走得慢的真实原因,并痛下打手用棍子敲了他几十下,才让众人不再怀疑。要是不加掩饰,打的少了或者轻了,那就会被人识破逢场作戏了。第四,王华的年龄恰好。当时的和尚出行往往携带弟子和仆从,一般是青少年充当,王华当时十三岁,与常见的僧侣仆从相仿,才不会招致过多怀疑。要是年纪太小,释昙永一个和尚就得怀里抱着或者背上背着,岂不更让人起疑!
王华后来因大赦而回到吴郡,但因父亲仍然生死未卜,于是就布衣蔬食,断绝交际,不与外人交往,这样过了十几年,他少有大志,此举更得当时人称许。后来刘裕想收其为己用,于是要王华堂兄王谧向王华称王廞已死,令王华为父发丧。王华在为父守丧后入仕,历任要职。元嘉四年(年),逝世,时年四十三,追赠散骑常侍、卫将军、新建县侯,谥号为宣,配享太祖庙庭。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