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非遗戏曲九江采茶戏和湖北黄梅采茶相

郑玲玲出诊时间和医院 http://www.wzqsyl.com/m/
九江采茶戏

原   名:俗称“茶灯戏”“茶戏”。

产生时间:雏形始见于明末清初。

流行区域:九江及周边地区。

剧种介绍:民间小戏剧种。原名茶灯戏,进入“半班”以后,更名为采茶戏,民间俗称“茶戏”。其主要流行地区有瑞昌、九江、湖口、彭泽、德安、都昌等县市。明清两代,除都昌外,其他各县都属于九江府所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流行于瑞昌县的采茶戏,曾定名为瑞昌采茶戏,以后统称为九江采茶戏。

早在明代,赣北瑞昌、九江一带的灯彩十分盛行,每逢元宵佳节至二月花朝,城乡各处都要结队玩灯贺彩。贺彩时唱茶歌小调,热闹非凡。明隆庆四年()《瑞昌县志》载:“时南源放灯,尤为极盛,延绵数里,照灯火如昼,终夜吭,行极乐至宵。”而九江、瑞昌、湖口位于长江南岸一线,上抵三楚,下至吴越,素有“江西门户”之称。明代新建县的吴城镇(今属永修县),扼鄱阳湖水路之要冲,商贾云集,是当时江西的四大名镇之一。随着经济繁荣和商业往来,明末在赣东地区形成的茶灯戏,通过吴城镇这个渠道,很快就传至九江、瑞昌、湖口等县,并与这些地方的灯彩结合起来,变成了赣北的茶灯戏。李天英的《龙城竹枝词》也描绘了九江府的茶灯戏:“锣鼓喧阗鹤焰腾,凤凰山上月初升。采茶歌罢东风起,吹出鳌山太子灯。”这种茶灯戏的表演形式,是前面由男扮的二小旦手提茶灯为引导,中间场面衣箱,后面小丑压阵,每到一处,先在祠堂喊佛贺彩,将茶灯安好,再演出采茶小戏。瑞昌、九江、湖口一带的农村业余剧团,至今还保留这种与赣东茶灯戏相同的表演形式。此后,经吴城镇传来的赣南采茶戏,也带来了一些剧目和唱腔,丰富了赣北茶灯戏的演出。这时,赣北茶灯戏的剧目,来自赣南采茶和赣东采茶的有《姐妹采茶》《卖杂货》《秧麦》《攀笋》《补背褡》《卖花线》《磨豆腐》《瞧相》等。另有《三癞痢借帽》和《双过门》,是较为少见的剧目,这些小戏有很多是由二旦、一丑表演的。

与赣北一江之隔的湖北黄梅县,经常洪水泛滥。清乾隆三十年(),洪水横溢,江堀尽溃,灾民众出(《黄梅县志》)。从湖北逃荒而来的黄梅采茶“三角班”,便在长江以南各地演唱开来。这种三角班比赣北茶灯戏有所发展,变成由七人组成的“七子班”(即二旦、一丑、一小生和三个场面)。他们带来《姑嫂望郎》《挖茶园》《逃水荒》《卖棉纱》《下南京》《撤芥菜》《讨学钱》《子才打赌》《卖疮药》《三字经》《蓝桥汲水》《山伯访友》《鹦哥记》《红梅装疯》《三宝记》《菜刀记》以及喻老四的老八折(即《私情记》)等一批剧目,和黄梅采茶的正板唱腔,如平板(老七板)、数板、还魂腔、火攻等。因此,赣北原有的茶灯戏,很快就和湖北的黄梅采茶相结合,这就形成了九江采茶的“三角班”。

道光年间,湖北的黄梅采茶因为演出上的需要,增加了正生、青衣、花脸行当,由“七子班”变为“十子班”(即七个演员三个场面,或曰七唱三打)。而九江采茶戏的流行地区靠近湖北,受此影响较早,这时在瑞昌县出现的“瓜山班”,至今已有余年的历史,先后六代师承有周圣亿、周英荣、徐庚仔、冯道先、杨开仟、杨能美等。随后,瑞昌的洪源班,九江的新棠班也相继建立,从此,九江采茶戏开始趋于定型。上演剧目受了黄梅采茶的36大本和72小出的影响,比三角班时期更加丰富起来。其中,主要的代表剧目有本戏《白扇记》《血衣记》《卖水记》《岳州渡》《锁阳城》《清风岭》《赶子图》《七针记》《荞麦记》《凤凰记》《乌金记》《百花亭》《百日缘》等。这种来自黄梅采茶的剧目,还包括湖北花鼓腔的小戏,如《三保游春》《夫妻观灯》《洞宾戏牡丹》等等。九江采茶戏的音乐唱腔共分四大类:平板类的唱腔,有倒板、叠板、慢板、平板、简板、火攻、快板、散板、垛子板、数板、摇板,而生、旦、净、丑演唱平板类的唱腔,又各有不同的调式和旋律。花腔类有仙腔、采腔、花腔、快花腔、丑花腔、情腔。汉腔类有叹腔、汉腔、还魂腔、慢哭腔、快哭腔。此类唱腔速度快,甩腔长,长于表达悲伤哀痛的情绪。杂调类有一百余首,属于民歌小调,是小戏的专用唱腔。九江采茶戏的表演,简练朴实,生活气息浓郁。如《送月饼》中小旦的手帕功抛高旋转,前后耍花;《染围裙》中小丑的板凳功,轻捷灵巧,翻跃自如。老艺人杨开仟在《推车赶会》中扮演小旦张二女坐车,上岭、下坡、跃坑、过桥的表演身段,生动逼真,形神兼备,极负盛名。老艺人杨能美在《红梅装疯》中扮演装疯的红梅,动作粗犷,感情细腻,深得观众的赞誉。

在历史上,九江采茶戏和黄梅采茶戏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黄梅采茶戏中,也能找到江西采茶的剧目和唱腔。如黄梅采茶戏的《姑嫂望郎》就是由江西的《姐妹摘茶》改编而成的。其他如《卖杂货》《秧麦》《补背褡》等等,也都与江西采茶戏有关。这些小戏都是由九江的茶灯戏传入湖北的,因而,黄梅采茶戏的这些小戏中还能见到江西采茶的音调。江西九江采茶戏在湖北的演出,也很受欢迎。如瑞昌的瓜山班的名演员周英荣,经常来往于湖北黄梅、广济一带演出。由于他的表演艺术水平较高,比当时黄梅采茶戏的新桃班胜出一筹,时至今日黄梅县民间仍流传着周英荣的外号为“赛新桃”。

20世纪50年代以后,九江采茶戏的专业剧团很少,只有瑞昌县的采茶剧团是由瓜山班改建而成的。瑞昌县对九江采茶戏的传统和唱腔进行了挖掘整理,上演一些新的剧目,随着瑞昌县采茶剧团经常巡回演出的影响,在赣、鄂、湘、皖毗连地区亦出现了不少演出九江采茶戏的小型班子。

九江采茶戏音乐属“打锣腔系”,流派为南河派。声腔可分为平板、花腔、汉腔、杂腔、曲牌等五大类。原来演出时,不用弓弦乐器伴奏,而以打击乐,乐手居台中天幕前而坐,演员在乐队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帮腔。

代表剧目:《香珠记》《白扇记》《血衣记》《七针记》《荞麦记》《二龙山》《告京臣》《锁阳城》《鹦鹉记》《卖鞋》《卖角箩》《染围裙》《苦媳妇》《葛麻写退》《皮瞎子算命》。

非遗级别: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人物:李飞焕、李屏沫。

《江西非遗戏曲概览》钟传志,郭晓莺编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8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