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在线咨询 https://m.39.net/pf/bdfyy/bjzkbdfyy/“我们农民啊,还是习惯吃自己种的菜。”铜仁市江口县凯德街道梵瑞社区搬迁群众姜凤珍指着社区菜地里的菜开心地说,年从怒溪镇搬到社区后,姜凤珍各方面很不习惯,就连平常的买菜都不方便。一方面舍不得花钱,另一方面平时在家种菜习惯了,从种菜到买菜也不习惯。像姜凤珍一样的搬迁群众不在少数。梵瑞社区发现问题后,特意为搬迁群众开了一块土地,分给居民种菜,在减轻搬迁群众负担的同时,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没用手艺,搬到社区怎么生活?”同样,刚搬来社区时,搬迁群众邓彦雯也有烦恼,但当社区为她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推荐工作时,邓彦雯的顾虑打消了。如今在箱包厂上班真正实现了工作顾家两不误。民之所需,政之所向。近年来,铜仁市江口县始终坚持把深化易地搬迁安置点后续扶持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聚焦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园”建设,在努力写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加快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上持续发力用劲,不断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归属感。聚焦“居安”,提升搬迁群众安全感。积极探索“红色物业”服务新模式,打造红色物业以党员队伍为主体,成立梵瑞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实施“居民点单、支部接单、物业派单”三单机制,推动2名社区党组织成员到梵瑞物业担任管理职务,推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城市社区安置点物业管理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水电费收缴率、物业管理费收缴率、搬迁入住率、满意度均实现%目标。实行网格管理。充分发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作用,整合党建、政法、综治、民政、住建、应急等网格,以楼栋为单元,按照一个网格覆盖-户的标准划分,以10-20户为标准划分“十联户”单元,构建综合网格,统一编号管理,通过健全完善网格运行机制,规范网格员巡查走访、信息采报、政策宣传、社情民意收集、风险防范等职能职责,不断提升安置点管理服务水平。目前,全县8个安置点共划分网格30个,配备网格员51名。强化要素保障。聚焦搬迁群众教育需求,在梵瑞社区安置点周边配套新建县第三幼儿园、第四中学、第五中学,同步健全江口淮阳中学基础设施,合理规划周边校园布局,实现易地搬迁安置点幼儿园至高中教育全覆盖。加大医疗设施投入力度,在梵瑞社区周边配套建设卫生院、卫生室,在建医共体项目1个,窍湾安置点同双江街道卫生院联合开办兴隆社区门诊部。加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健身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县8个安置点共配备建设篮球场8个、健身场所10个。聚焦“业安”,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壮大集体经济促就业。整合资金、资源、项目等,探索资产经营型、物业租赁型、服务创收型、市场经营型、产业带动型、异地发展型、入股合作型、“互联网+”型“八型”集体经济模式,吸纳搬迁群众就业,全县8个易地搬迁社区党组织领办或联合领办集体经济组织13个,吸纳劳动力就业余人,帮助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增收。加强技能培训促就业。坚持“以需定培、以培供需”的原则,统筹人社局和工青妇群团组织等相关部门培训资源,分类建立搬迁群众培训需求档案、就业需求档案、就业信息档案,采取集中式培训和订单式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精心编制“雨露计划”“工匠人才”“育雁工程”等培训项目,动员搬迁群众参加全省采茶技能竞赛、劳动技能竞技大赛等活动,对有培训意向、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针对性开展厨师、家政、育婴师等实用技术培训6期余人,培训就业率%。用好优质资源促就业。依托东西部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机制等,采取线上线下渠道优先向搬迁群众推送岗位信息,通过开通专车、专列等形式,实施“点对点”劳动力输送20余批次0余人。通过引进就业车间、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民营企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引导搬迁群众就近稳岗就业2余人。凯德街道梵瑞社区充分利用安置点间商铺解决搬迁群众户人创业就业需求,真正实现安置点有劳动力家庭每户一人以上就业。聚焦“身安”,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感。强化民生保障。深化示范学校对口帮扶安置社区学校,实现全县安置社区学校全覆盖,根据编制情况,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选派帮扶”相结合的方式,选优配强安置点学校教师队伍。建立县、乡镇(街道)两级结对联系安置点医疗机构制度,设立名医工作室5个,卫生健康部门牵头组建县级健康志愿服务队,到安置社区开展巡回义诊和健康科普讲座10余次,为65岁以上搬迁群众免费体检2次,共计1余人。二是优化便民服务。围绕城市社区居民“15分钟生活圈”,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打造8支城市社区安置点便民服务队,推行“三单一访”机制,累计为群众完成点单事项余件。聚焦“心安”,提升搬迁群众归属感。感恩教育促“心安”。组织驻村(社区)第一书记、工作队员、村(社区)干部到安置点常态化开展感恩教育20余次,教育引导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的组织生活为抓手,积极助推安置点各项工作开展的自觉性。乡愁传承固“心安”。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充分结合安置点居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组建民族文化活动队伍,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活动,并通过“传帮带”等形式鼓励各族居民相互传授和训练,促进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在增进文化认同中坚定文化自信,做到易地搬迁既搬人也搬文化。年,全县8个安置点共开展包粽子、舞龙灯、跳花灯等民俗文化活动10余场,群众归属感、融入感显著提升。创新服务强“心安”。积极整合各类服务资源,组建环境整治、车辆管理、矛盾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队伍,充分发挥物业、党员志愿者“人熟、地熟、基础信息熟”的优势,开展巡逻、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活动余次,通过完善安置点各项服务功能,进一步搭建服务群众“连心桥”,让安置点服务更有温度,搬迁群众生活更加美满!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佳本编辑邓钺洁二审潘佳本三审 刘皓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