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潭,是祖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如今,她从一座落后的海岛华丽转身为两岸共同家园和国际旅游岛。
平潭68海里景区。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离台湾新竹仅68海里。平潭融媒体中心供图提到平潭过去十年的变化,台商薛清德感慨万千。薛清德出生于台湾彰化县,年因乘坐的船只在平潭外海抛锚,与平潭邂逅。之后决定安家平潭,至今已经22年。
薛清德对澎湃新闻说,平潭原来是一座孤悬海外的岛屿,需要靠轮渡进出,岛内交通基础设施也较差。交通问题是平潭开放开发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如今,平潭海峡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犹如两条蜿蜒的“巨龙”横卧海面,将渡船那悠长的汽笛声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过去十年,从围垦造陆到盐场建设,从滩涂荒山到滨海新城,从荒无人烟到宜居宜业,平潭“一天一个样”,肉眼可见的变化让外界惊叹。
平潭台湾创业园。澎湃新闻记者王选辉图“过去几年,山更绿了、水更清了、海更蓝了、空气都更清新了。”薛清德说,平潭现在是一座“现代化+原生态的海岛”。越来越多的台胞、台企在这里就业创业,安家生活,他感受到了两岸民众和乐融融的氛围。两桥通车,曾经的小渔村跨入“高铁时代”
和薛清德一样,余小燕也是在20多年前无意间“闯”入平潭,并深深爱上这里。
余小燕出生于四川,现在是平潭时报专副刊部主任,同时也是中国作协会员,她写过多本与平潭相关的散文集和民俗文化丛书。她说,作为记者,她有幸直接见证并记录了过去这些年平潭的重大变化。
余小燕对澎湃新闻说,初到平潭时,看到蓝天碧海、沙滩、石头厝、互相帮助的渔民,当时就有种“误入桃花源”的感觉。当然,交通的闭塞落后也是显而易见的,出门一趟换三四种交通工具是家常便饭。
平潭四面环海,在她看来,进出岛排队等轮渡,曾是平潭人共同的记忆,而修建跨海大桥则是平潭几代人的梦想。
年11月30日,平潭海峡大桥正式动工兴建,项目总投资11亿多元,平潭开始了架桥圆梦的征程。年11月30日,平潭海峡大桥通车,这是福建省第一座跨海大桥,桥梁长米,结束了平潭依靠轮渡进出的历史。
之后,平潭海峡公铁大桥于年11月13日动工建设,于年9月25日完成全部桥梁合龙工程,大桥全线贯通,并于年10月1日实现公路段通车试运营。值得一提的是,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是我国首座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公铁两用跨海大桥。
年底,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全线贯通,福平铁路投入运营,平潭迎来高铁时代,越来越多的游客乘坐高铁来到平潭。平潭融媒体中心供图年12月26日,福平铁路正式开通运营,结束了平潭不通铁路的历史,平潭自此进入“高铁”时代,与福州形成“半小时生活圈”。在全国人大代表、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坛片区东门社区党委书记薛玉凤看来,两座大桥的通车给平潭带来的各方面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她很是感慨:“现在在家门口就可以坐上高铁,不敢想象。过去受地理条件限制,平潭游客多以周边地区的居民为主,而大桥的建成和投用,让游客来岚(平潭简称)旅行更为便利。平潭的美丽风光、人文历史,也会随着两座大桥的建成被更多外界的人知晓。”
薛玉凤说,这些年,岛内的基础建设也推进很快,各项民生工程都成功落地,平潭本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公开资料显示,年2月,平潭环岛路正式开工建设,以环绕海坛岛海岸线为主,把平潭的海滩、码头连为一体,并辐射全岛各个旅游景点。环岛路全长约98公里,这是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以来,开工建设的第一个大项目。
薛玉凤介绍,就她所在的东门社区而言,原本出入社区的主干道,改造前每逢雨天都泥泞不堪,不少人在这里摔跤跌倒。年,东门社区引进台湾技术,对这条道路进行改造,使之具有对雨水快速渗透、存储和利用的功能,储存的雨水还可以调节路面的温度。
而这只是被改造的道路之一。薛玉凤说,年以来,东门社区陆续改造了多达17条道路,新建了多个公园、公厕、停车场。
从“靠海吃海”到旅游等多产业发展
平潭人常年与海打交道,靠海吃海,从事捕捞和养殖业的居多。改革开放前,其他产业发展基本为零。过去十余年,平潭开辟了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的新征程,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时间拨回年5月14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支持福建“进一步探索福建沿海有条件的岛屿设立两岸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两个月后,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正式成立。
平潭的开放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紧密相关。年11月,国务院批复《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平潭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年,这里升格为“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
年4月,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正式挂牌运作。年8月,国务院批复《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由此平潭成为全国具有“实验区+自贸区+国际旅游岛”叠加优势的区域。
薛玉凤对澎湃新闻说,她从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就一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4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