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声世界传递无限大爱中国江西网

何兴武给孩子们上课

何兴武通过纸笔与记者交流

招收学生不设门槛,25年里搬迁6次校址,每个学期能如数缴纳学费的学生只有1至2人,让这所民办特殊教育学校一路走来困难重重,这所学校就是江西省南昌市三联特殊教育学校。很少有人知道,苦苦支撑这所学校的竟是一名古稀老人——何兴武,早在年3月,他就荣登了“中国好人榜”。

近年来,何兴武除生活依旧异常节俭外,还将自己的退休工资“砸”进了学校。如今,儿子何彪继承父业,接过校长“担子”继续办学。何兴武说:“将来我干不动了,我儿子还在,这里的学生们不会没书读。”

◎文/图新法制报记者付睿

幸福

“这里像一个家,一个温馨的家”

“学校很破,但大家都愿意呆在这,这里是我们的幸福天堂。”小海(化名)用手语说道。

南昌市青云谱区南林村里一栋不起眼的三层民房,是一所名为三联特殊教育的民办学校。

12月10日11时许,正当新法制报记者到达该校门口时,一阵火车驶过铁轨的声音传来。有路过的行人告诉记者,屋后3米便是一条铁路。推开铁门,走进学校,却没有人察觉记者的到来。

房间里,一群年龄不一的学生围坐在一起,他们相互比划着手势,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此时,刺耳的轰鸣声仍在继续,但周围环境对他们似乎没有什么影响。

实际上,这里的学生和老师大多都是聋哑人,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手语是这里的通用语言。

正在埋头看书的女孩小林(化名)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是南昌县人,今年15岁,是一名聋哑儿童,父母都是农民,家庭困难,不久前父母刚把她送到这里来。

“刚被送来的时候,我以为爸爸妈妈不要我了,因为我‘不正常’。”小林在纸上写道,“慢慢地,我在这里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和呵护,还结交了好朋友。”

学校里,不乏像小林这样的孩子,他们带着抵触情绪来,后来渐渐地把学校当成了乐园。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孩子们自己的作品,有字画,还有剪纸。“这里就像一个家,一个温馨的家园。”同学们齐手比划起来。

初衷

让更多聋哑人接受教育

坐在孩子中间的老人名叫何兴武,他是这所特殊学校的老校长。何兴武生于上世纪40年代,8岁时因用药不当导致失聪,后在南昌市聋哑学校(现更名为“启音学校”)担任教师直至退休。一次机缘巧合下,何兴武结识了周正和、周正平两兄弟,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

因为是后天患病失聪,且经过多年练习,何兴武能与记者简单沟通。

“关于学校创办的故事,不得不提起周氏兄弟。”何兴武说,年,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周氏两兄弟邀请何兴武共同创办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希望能让更多的聋哑人接受教育,何兴武欣然答应。

同年9月初申报获批,在当时的新建县长堎镇一处选址建成“三联特殊教育学校”(简称三联特校),名字取自“三人联合”之意。

“当时,我在学校担任教师一职。”何兴武比划道。5年后,周氏兄弟相继意外去世,去世前,周氏兄弟想让何兴武接手学校,当时何兴武担心自己无法胜任管理学校的重担,婉拒了。“但看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我还是答应了下来,孩子们大多来自贫困山区,我不忍心看着他们失学。”

奉献

四名老师皆义务教学

据了解,三联特校创办至今已25年,目前已有多人毕业。

“学校现有学生20名,年龄最小的7岁半,最大的28岁了,分为小学和初中两个班。”三联特校新来的教师葛高文告诉新法制报记者,“大多人都存在听力语言障碍,且都来自全省各地的贫困家庭。”

葛高文是就读于江西青年职业学院社会学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今年9月,他抱着“改变聋人教育现状”的心理通过南昌一家基金会来到三联特校实践。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校长外出时,对接外界的访客。

据葛高文介绍,学校教课老师有4名,全部都是义务教学,无人领工资。74岁的教师余希建也是聋哑人,退休后加入这所学校,教语文、数学和体育。

生于年的邬老师在这里待了16年,她从这里毕业,又回到这里任教。“如果不是这个学校,我也许还在家里放牛。”邬老师用手势告诉记者。

坚守

经费不足六迁校址

据介绍,学校分三层,一楼的客厅用作食堂,紧挨着的是厨房;二楼为男生宿舍和校长办公室;三楼分别是教室及女生宿舍。

何兴武告诉记者,自他接任后三联特校校长后,发现面临许多困难,首先是经费严重不足。

“我们办学不是为了赚钱,学校招生不设门槛,家里特别穷的不收费或者学费减半,超过学龄的孩子也收,有的人只能拿米抵缴学杂费。”何兴武在纸上写道。

就拿年下学期开学为例,21名学生仅缴纳1万元学杂费,离“正常”收费还差2万元左右。

根据教育部门的批准,三联特殊教育学校可收学杂费每人每学期多元(含吃住),但考虑到学生家庭困难,学校已经将学费减少到元每人每学期(含吃住)。尽管如此,每学期能如数缴纳学费的学生只有1至2人,大多数人只能缴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从年9月在原新建县长堎镇的偏僻一隅开始,学校已经历六次搬迁。主要原因是经费紧张,只能搬到租金便宜点的地方。

“现在的校址是去年才搬来的。”年毕业的小海、夏刚(均为化名)每次得知学校要搬家的消息,都会向单位请假过来帮忙。

感动

克己为人工资全“砸”进学校

没有钱,要么不办,要么负债继续办下去。何兴武选择了后者,他把自己和爱人的退休工资全“砸”进学校,生活过得异常节俭。

为了买到便宜菜,何兴武每天一大早蹬上三轮车去农产品批发市场,每次要花费好几个小时。一名常来看望孩子的家长吴阿姨,年曾目睹何兴武在买菜的路上连人带车翻了个跟头,何兴武还故作轻松地比着手势告诉吴阿姨:“我没事,一点都不痛,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能饿着他们。”

直到晚上回到家何兴武一个人偷偷搽红花油时,才被家人发现受伤,遭到儿子何彪一顿心疼的数落。老师们听说此事后深受触动,主动要求不从学校拿一分钱工资。

记者注意到,挂在墙角的值班日记记载了何兴武和老师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也记录下了学生成长的点点滴滴:

“年10月2日。今天来了一名新生,左脚微跛、手内翻,据家长称系幼时烫伤所致,要格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23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