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以其在会城之西”而得名。古称献原山,《水经注》作散原山,《豫章记》为厌原山,《太平寰宇记》称南昌山,跨新建、安义、湾里等县、区,面积约四百平方公里,主峰洗药峰海拔.4米。
西山是南昌市区西部的天然屏障,山势峻峭,云缠雾绕,茂林修竹,四季苍翠。不仅有奇石幽洞、飞瀑流泉等自然景观,还有众多的古迹名胜供人们参观游览。在道书《云笈七签》中,西山的“天宝极玄洞天”被称为全国36小洞天中的第12洞天;“逍遥山”被列为72福地中的第38福地;“西山积翠”,古为豫章十景之一。
据年《南昌市地名志》记载:西山“海拔米以上山峰绵亘在湾里区境内,统称梅岭”。“梅岭—一滕王阁”,年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翠岩寺,初名常缘寺,坐落在梅岭东麓的湾里盆地内,位于湾里区翠岩路号。据年韩溥《江西佛教史》记载:“常缘寺,南齐王遥光建。”《资治通鉴》载:遥光,任扬州刺史时,曾助齐明帝萧鸾,先后杀河东王铉、临贺王子贺等十王,加授抚军大将军、中书令,封始安王。后来,朝中公卿奏治遥光之罪,明帝不允;二次再奏,明帝方许,被台军主刘国宝率军入府杀之。据此,常缘寺初建时期应该为齐明帝建武年间(-年)。
唐武德年间(-年),常缘寺改名为“洪井禅寺”,不久又改名“翠岩禅寺”。南唐时(-年),更名为“翠岩广化禅院”,时有无殷禅师,俗姓吴,福州人。七岁从雪峰真觉禅师出家,后游方至上高县九峰山,谒青原下五世道虔禅师。得印可后,初住吉安禾山大智禅院,学徒济济,垂戒十篇,诸方降叹,深受南唐国主李昪器重。中主李璟赐号“澄源禅师”,命住西山翠岩寺。时上蓝(今佑民寺)亦虚方丈命无殷禅师来往阐化,两寺双弘,香火兴盛。李璟常遣使探望,所赐诏书,皆用澄心堂纸。无殷禅师于交泰三年(年)三月初二圆寂,谥“法性禅师”,李璟还为他祭以文。
宋初,复名“翠岩禅寺”,高僧辈出,传灯续照。太平兴国年间(-年),智明禅师驻锡,道行出众,声名远播。真宗赵恒赐御制诗四篇,内有“明珠为戒曾无玷,拳石充粮永不饥”之句。尔后,善权禅师住持,以诗文弘法,备受士林尊重,著有《真隐集》。不久,南岳下10世守芝禅师为住持,开堂收徒,传承临济宗。他圆寂后,由弟子文悦禅师继席。元祐年间(-年),黄龙宗2世圆玑禅师任住持,高弘黄龙宗风,广结十方。未几,又由南岳下11世、临济宗8世的可真禅师,得楚圆慈明禅师的印可后,入主翠岩,再弘临济宗风。他爽气逸出,机辩迅捷,丛林惮之,其徒自远方至者几千人。崇宁年间(-年),黄龙宗3世死心悟新禅师执掌法席,著有《翠岩广化法语》传世。乾道年间(-年),子坚禅师重振祖绪,光大宗门。乾道三年(年)十一月,南宋大臣、文学家周必大游翠岩寺时,称这里“栋宇深隐,气象闳壮”。南宋末年,战乱频繁,翠岩寺逐渐败落。元代,年久失修,后来竟成了官府的纸坊。明朝,更废为民居。
清顺治七年(年),香城寺僧慧习、可学鸠倡议修复,吏部侍郎熊文举、知州陈弘绪力赞,礼请名僧古雪禅师住持翠岩寺。梅岭众寺院僧尼共捐衣钵银,将旧寺从民间赎回。古雪禅师广参博学,法承天童密云圆悟和尚为临济正宗31世。他不辞劳苦,率众四出化缘。数年后殿宇重现辉煌,僧侣云集,盛况空前。据同治十年(年)《新建县志》记载:“顺治间,僧古雪募铸铜佛一尊,坐像长丈六大。亦称是铜莲台一座,较佛身更大,高七八尺。铜锅一,煮糜可饱千僧,名千僧锅。铜香炉一,高四尺余。铜瓶一对,高七八尺,阔如之。”咸丰四年(年)十月初九,内帑空虚,为筹军饷,南昌府同知张赋林和瑞金刘知县带一队官兵进寺,砸毁所有铜佛及铜瓶、炉、锅等法器,得净铜斤,运往宝昌局铸钱。寺随即趋衰。抗日战争期间,寺宇又遭日本侵略军焚烧,殿堂毁损过半。解放前夕,已经僧散寺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寺前两株古柏遭砍伐,残存的旧殿被拆,在其遗址上建了供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居住的泥瓦平房。
改革开放以后,湾里区人民政府积极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先后批复同意修复翠岩寺并对外开放。在广大僧侣的努力下,年建成便殿,年大雄宝殿峻工。年礼请宜丰洞山普利寺明空法师驻锡,统筹规划了建设蓝图。不久,又从缅甸请来玉佛,从福建请来青石观世音菩萨像。
现在的翠岩寺,占地39亩。前有山门、放生池,左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楼、钟鼓楼、念佛堂、僧房、斋堂、寮房;创办了居士安养院、图书馆等慈善机构;还有高48米、九层八角的千和塔和包括无量寿殿、地藏殿、接引殿、弘愿广场、海会堂在内的净土园。
到翠岩寺游览、礼佛,在大雄宝殿后可见慧泉。泉水清澈见底,口感微甜。传说,人喝了此水,百病消除,智慧大增,聪明异常,故称“慧泉”。泉上建有“真源亭”,两边亭柱上楹联为:“慧灯常明,照见五蕴皆空;泉水澄清,洗涤不净尘劳。”亭旁有一石碑,上面镌刻着一诚大师于己卯年(年)春手书杨会林诗:“翠微兜法雨,妙幻出真源。宝镜元无染,云天别样闲。
在翠岩寺前,原有妙高台。据传,北宋元祐年间(-年),无尽居士、漕运使张商英访翠岩寺时,住持圆玑禅师到妙高台前迎接。张商英见面即问:“老僧迎客下烟岚,试问如何是翠岩?”圆玑禅师随即回答:“门近洪崖千尺井,石桥分水绕松杉。”于是张商英笑曰:“寻常只闻师道者之名,何能如是抵对乎?”圆玑禅师亦笑答:“适然耳!”遂将此问答题刻于妙高台。
在翠岩寺后的山峰上,古代建有笑迎堂。堂内以多首题壁诗而闻名于世。先后有唐代刘禹锡、牟融、曹松、欧阳持和南宋岳飞等名人题诗于壁。堂前有九节筇、千年桔、鹤巢松。
千年桔。据《西山志》记载:“迎笑堂前有九节筇、雷护桔。常人取之,雷即振声。有蟒蛇盘石,禅师去,蛇即去,常人不得坐。前有鹤巢松,半山有钟鼓二石,击之有金革之声。”在《洪都纪异》中,也有如下记载:“翠岩寺迎笑堂旧有一桔,传为神僧所植。每结实时,雷辄护之,无敢窃取。”可惜这些古迹,现在均已不复存在。
在翠岩寺西面的复港(又称大港、乌井溪、仙乐溪)之中,有闻名遐迩的洪崖丹井。飞瀑在石壁峭拔的峡谷中直泻而下,跌入深潭,声若钟磬,远眺如白练凌空。相传,黄帝时有伶伦(乐官名)在此凿井炼丹得道成仙。附近石壁上“洪崖”、“丹井”、“天籁”、“泉鸣”、“涛飞”及“两峡悬流联瀑布,一泓活水喷洪崖”等多处摩崖石刻。“洪崖丹井”,古为豫章十景之一,为梅岭风景名胜区中主要的游览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