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爱摄影的背包客,让我们一起透过镜头看世界!
说起南昌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是一个英雄之城,是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现在是江西省省会。但是除了南昌起义,大家对南昌的故事又了解多少呢?
南昌有众多的别称,诸如洪城、洪都、豫章、龙兴路、英雄城、南都、洪州、隆兴府等,这些名字的由来都是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称谓或者典故演变,从众多的别称中我们也可以到处南昌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底蕴和传承的城市,必定也有着不少和名称相关的历史遗存。而现在的南昌之名大多认为是来自汉高祖时期,当时高祖令颖阴侯灌婴率兵平定豫章,于是取“昌大南疆”、“南方昌盛”的寓意,置南昌县。
这个时候颖阴侯开始修筑“灌城”,次年修筑城池,城址在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4千米的京东镇黄城村,城周长十里八十四步,称为“灌婴城”,开创南昌建城史。
这个说法一度被大多数人认可,但是一次重大的考古发现,让这个说法变得扑朔迷离起来。这就是被列入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汉废帝海昏侯刘贺的墓葬。海昏侯墓位于江西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东南约米的墎墩山上,整个墓园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该墓已清理出土文物1万余件,其中有证明墓主的印章一枚,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而此地也因此被被列入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同时海昏侯博物馆也已经建成。
而根据墓葬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南昌名称的由来又有了新发现,“南昌”可能是“南昌邑”演变而来。
原来海昏侯刘贺是汉昌邑国的第二代昌邑王,这个昌邑国位于山东巨野原昌邑镇,现依然有前、后昌邑村。但是刘贺在没有儿子的汉昭帝死后,突然成了皇帝,不过因为荒淫无度,在位27就被免了,重回昌邑国。皇家的事谁也说不清,本以为这样继续在自己的昌邑国能够安度快乐小日子的刘贺,却在11年后再次被贬为海昏侯,贬到了豫章(南昌)海昏县,那个时代这里是偏远的南地,而从此开始海昏侯传承四代并延续了年。
那么为什么南昌有“南昌邑”一说呢?原来在海昏侯刘贺的墓内发现了大量带有“南昌”、“汉”、“昌邑二年造”、“昌邑九年造”等文字的漆器、青铜器、印章和木牍等,这说明刘贺对自己曾经山东的昌邑国是念念不忘啊,而现在的南昌依然在北郊的赣江之畔、鄱阳湖西汊新建县有一个昌邑乡,根据遗存史卷可知这就是曾经的“昌邑王”——刘贺修筑的游塘城而得名,目前此地还有昌邑王的墓葬及昌邑王古城遗址。由此是否可以推断,当时南昌乃是刘贺为了纪念自己的昌邑国而称此地为南昌邑,这个已经有考古学者在研究并有初步论断。
游塘城古城遗址不是曾经的海昏侯古城,原来的海昏侯古城在哪里至今仍然是个谜。在鄱阳湖畔的永修县流传着一个民谣:“淹了海昏县,现出吴城镇。”这不是说海昏县在鄱阳湖(古彭蠡泽)的演变中而湮没呢?而考古学者们有个考古推测,在南宋刘宋时期,因为鄱阳湖的水南侵,从而历经多年沧桑的海昏县古城神秘消失。虽然如此论断,但是作为汉代豫章郡所辖十八城之一,至今依然踪迹难寻。而游塘城古城则是刘贺初到豫章时所居之地,后来才修建了海昏侯府,也就是现在找不到的海昏县古城。
现在大家对于南昌的称谓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它来自海昏侯对于自己故地——昌邑的念念不忘而称之为“南昌邑或昌邑之南”,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南昌。
那么对于昌邑现在到底在哪儿,它可不是说的现在南昌的昌邑啊,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
在山东菏泽巨野县东南有两个村庄被称为前、后昌邑村,这两个昌邑村所在地有昌邑集曾经是昌邑镇所在地,而在年被并入现在的大谢集镇。
巨野大谢集昌邑的历史比刘贺早了至少几百年,最早这里是商朝的甲父国,而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周公之子茅叔于此地,故称为茅国,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天下置县,在这里设昌邑县。但是到了西汉初期,由于赦封梁孝王之子刘定为山阳王,于是称山阳国,后汉武帝刘彻又封其第五子刘髆为昌邑王,于是称昌邑国。当时的昌邑国管辖着现在的菏泽成武、巨野济宁的金乡、嘉祥、鱼台、邹城、汶上等以及现在的江苏徐州沛县。
只是随着朝代的变迁,历史的车轮滚滚,曾经的昌邑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曾经的昌邑县、昌邑镇都以不再,唯独在现在的昌邑村附近有方圆三十余里地的古城遗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在《山东通志》中有载:此城“纵横皆六里”,“外城周长三十余里”。
想想也是曾经的昌邑国国王的刘贺,从一个远房的同族后代一下子登基称帝,而历时27天,还没从惊喜中清醒过来,一竿子又给打下来回到原位,而这还不算完,过了11年后算是秋后算账吧,再次给发配边远地区的海昏县当了一个更小的海昏侯,而如今只剩下的传说和故事。历史也不过就是如此了,无论昔日如何的辉煌,也许明日就会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如果你想要去了解南昌和昌邑的渊源,可以沿着海昏侯的迁徙路线去看看,先到巨野昌邑村,再到南昌昌邑乡的游塘古城,然后再到海昏侯博物馆看看,或许你会对南昌名称的由来多了更多自己的观点!
小贴士:中国还有现在的山东昌邑市,只是它只是宋代设立的,和曾经的昌邑国没有关联,而东北吉林的昌邑区乃昌邑市移民所居形成的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