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完成规划内援藏项目19个、规划外援藏项目20个,总投资额达1.24亿元,筹集资金.8万元——这是过去三年,中山第九批援藏工作组在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推动项目落地的几组数据。其中,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及民生领域项目占80%以上。
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组长、西藏工布江达县委常务副书记何立介绍,年至年,工作组投入万元规划内资金建设了3个小康村、2个集镇基础设施、2个教学楼、7个产业配套项目,实现“十三五”对口支援的顺利收官;年至年,工作组投入万元规划医院综合楼、娘蒲乡拉如村乡村振兴示范村、江达乡米吉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结巴村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从“厕所革命”到改造“城中村”,从建设一批乡村振兴示医院综合楼,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以党建为引领,以援藏人才干部为智力支撑,立足当地民生改善需求,充分发挥援藏资金的带动示范作用。援藏工作组力求将有限的援藏资金用在刀刃上,解决当地农牧民民生改善的痛点难点,最大限度提升工布江达县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
通讯员李振宇魏颖
一条路带动一个产业发展
穿过一条盘山的硬底化小路,在繁华的工布江达县城内藏着一个“世外桃源”——扎西哲蚌村。小桥流水人家,这里每逢周末假期就变身为当地群众周边游的热门“打卡点”。
一年前,这里是工布江达县城唯一一个没有实现道路硬底化的自然村,进村的泥路上,每逢雨季,积水严重,鲜有人问津。
“以前进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何立回忆,“不到一公里的村路,难住了全村人,成为当地农牧民最迫切想要改善的民生问题。”
“村里运货只能用拖拉机。拖拉机过不去的坎,只能用人扛。”扎西哲蚌村村委会主任普布次仁说。然而,工布江达县有82个行政村(居),不少村都要修建硬底化道路,由于资金有限,道路修建进度并不理想。
为解决民生痛点,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将扎西哲蚌村作为援藏的重点扶持村,投入万元,从道路硬底化到美化墙院,从埋设排水沟到结合自然条件优势,建设环村溪水步道等,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不仅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还带动了扎西哲蚌村的旅游产业发展。
“我们马上要开农家乐,修民宿。”村民桑卓玛说,扎西哲蚌村现如今成了县城居民的后花园。每逢假期,人们带着一块毯子、一些吃食举家进村,开展传统娱乐项目“过林卡”。
何立表示,未来,扎西哲蚌村将打造成“林卡”基地,发展全新的村集体产业。而县内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不只有扎西哲蚌村。过去3年来,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立足当地迫切的民生需求,先后投入规划内的援藏资金万元,建设5个示范村。历经改造,5个示范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海拔米的“厕所革命”
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抵任以来,在海拔约米的工布江达县娘蒲乡古觉村,掀起了一场“厕所革命”。
过去,古觉村村民习惯于使用“旱厕”,给乡村卫生带来挑战。而当地人使用“旱厕”的主要原因是缺水。由于缺乏完善的自来水管道,每逢冬天,水管结冰,当地农牧民不仅难以在家使用“水厕”,也很少在家洗澡。
“洗澡一次,至少需要元。一家三口,开车到县城澡堂洗澡,来回要多公里。”古觉村党支部书记洛桑西珠说,“我们看到其他村有‘水厕’都羡慕,但修水厕的费用太高。”
为此,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挨家挨户了解村民需求,决定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之一。在古觉村村民大会上,全村31户村民全都投了赞成票。
从修建水厕及淋浴房到铺设自来水管,从解决水管冬天结冰的“技术问题”,到为每家每户配上太阳能热水器,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借助援藏资金,在古觉村开展了一场“厕所革命”。截至今年5月,90%的村户都建好了“水厕”。
“‘做工布江达人,谋工布江达事’,唯有真正融入当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才能切实解决当地民生难题,增进民生福祉。”何立说。
■聚焦
高原少年走出去“取真经”
教研经验引进来“破困局”
所谓“兴藏必先兴教,强区必先强教”。三年来,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完成了规划内教育援藏项目3个共投资万元;组织“万名计划支教”教师2批15人、“校地共建项目”支教大学生96名进藏支教;配合县培训农牧民、教师和干部人次;动员中山部门、镇区、企业、社团等赴藏对接支援62批近人次。
三年来,借助广东中山地区教育资源,工布江达县实现了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广东优质教学理念在西藏县域地区真正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跨越米高原
少年带着机器人“走出去”
白桑,一个刚升入小学高年级的男孩,耐心地趴在一张超大的编程机器人路线图上,一次又一次地测试机器人的走向、调整着电脑编程。
白桑参与的正是工布江达县娘蒲乡中心小学目前最热门且最受学生欢迎的“机器人”课堂。
近三年来,在中山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的推动下,工布江达县正不遗余力打造科技教育平台,培养本土师生科创意识和能力。年,当地举办了规模宏大的工布江达县科技节,赛事设置了多个奖项。超名学生组队角逐,参赛学生约占全县小学生人数的10%。
“科技节”的举办极大地激发了全县科教热情。一股科技教育热潮在工布江达县刮了起来。娘蒲乡中心小学老师旦巴江村也在援藏教师帮助下,逐步将机器人科普教育引入课堂。
短短1年,在米高的娘蒲乡中心小学,走出了一批“机器人少年”。年,白桑作为参赛学生代表在第十八届中山市青少年机器人实体赛中崭露头角,夺得项目三等奖。
“走出去,让我们的学生看世界,向全国的学生展示自己,这是我们的目标。”中山援藏教师刘俊杰说。
近三年来,工布江达县在科教领域屡创佳绩。全县派出师生组队参加第六、七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西藏赛区),获一、二等奖;参加中山市青少年机器人实体竞赛,获二、三等奖。
中山第九批援藏干部、工布江达县教育局援藏副局长魏颖表示,借助中山的教育资源,科创教育理念在西藏县域地区生根发芽,真正实现了优质教学举措的本土化。
打破零教研瓶颈
全县教育质量跃居全市前列
“教研工作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及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魏颖坦言,3年前,她刚抵达工布江达县时,全县教研工作几乎为“0”,而教研能力薄弱也严重制约了全县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在魏颖与工布江达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次央的努力下,工布江达县不仅将教研课题申报纳入职称评审范畴中,更积极开展培训,督促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培养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教研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过去,我不知道什么是教研。在中山邓凯名师工作室培训后,我领会到了教研工作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好处。”工布江达县中学老师达娃央宗认为,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对自身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引领性作用。开展教研工作一年后,由她带教的班级,数学成绩突飞猛进。
自年以来,立项的教研课题如雨后春笋般冒出。3年来,全县组织立项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区域改革发展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课题1项、市级课题5项、县级课题30项。教研工作成效逐步凸显,年工布江达县小考西藏内地班在林芝市和朗县人数31人并列第一。
“工布江达县教育科研氛围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全县教师对待研究的态度发生实质性转变,大家面对各层各级的科教研究有信心、有想法、有行动。”魏颖感慨,回顾三年教育援藏工作,科教援藏、智力援藏、教育援藏多措并举,进一步丰富了工布江达县的基础教育内涵建设,全县教育质量跃居全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