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寓意草清中医医学叙事艺

寓意草作者:喻昌年份:年(清)内容简介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丽塔·卡伦提出:医学,在本质上是叙事的。叙事,就是回归医学本身,以情说话,带情倾听,用情看病。由此,叙事医学应运而生!而早在年,明末清初医家喻昌就创作了《寓意草》一书,一改以往医案“病症-方药”的静态体式,以医文并茂、夹叙夹议的新思路实现了“议病-辨证-遣方-治人”的动态叙事考量,其病历格式颇有使用价值,现仍可资借鉴。详述医者梳理病史、判断病机、处方用药的思辨过程,即喻氏以“寓意草”为题之意,“寓”即寄托,“意”即思辨,旨在将临床思辨过程寄托在叙事医案中。《寓意草》一书在保证叙事真实性、医学专业性的同时,从医者角度叙事,以感觉、经验和记忆为指导,赋予著作者灵活叙事考量、充分表达情感的空间;另外,在保证议病要点全面的前提下,展开由点及面的具体叙事考量及反思。以“我”为主,释放情感《寓意草》以第一人称贯通全文,从医者视角叙事,将医者与患者作为叙事考量的关键人物要素。喻昌将真实感受融入文字中,充分表达自己对病人的希望、悲伤、惊叹、无奈、惋惜等不同情感。详尽“他”事,厘清实际在以“我”为主的同时,喻昌以患者作为叙事考量的主人公,生动、详尽地描了患者,甚至是随诊而来家属的表现,还原场景,厘清事实。如在《辨袁仲卿小男死症再生奇验并详诲门人》中,喻氏以“再四求余往视”表现出患儿父亲多次求医无果的绝望与仍然不肯放弃的决心。前医已为小儿下定死亡判决:“纵有神丹,不可复活!”待诊罢,喻氏言:“此儿受症何至此极?得之矣!”这使得患儿父亲重燃希望,甚是惊喜:“其父且惊且喜,医者愿闻其说。”喻昌将医患对话记录得十分详细,父亲惊喜的反应表现出为子治病的渴望以及喻昌尽力救治的仁心、精湛高明的医术。作者简介▲喻昌喻昌自幼博览群书,文才出众,于明崇祯间以副榜贡生入都,踌躇满志。早年因上谏国事不见采纳,退居归隐,剃度为僧。不久又还俗业医,晚年潜心著述,开堂授学,医名大振,著《寓意草》、《尚论篇》、《医门法律》,合刊为《喻氏三书》;喻昌又纵横文学,颇富才情,与清初大文豪、虞山诗派钱谦益等文人交情甚好,卒后“乾隆三大家”之一蒋士铨还为其撰写了《喻嘉言先生改葬告词》。据《新建县志》记载:“顺治初寻诏征,力辞不就,佯狂披剃,复蓄发游三吴,侨居常熟。”年逾半百,喻氏参禅悟道,学佛之余研读中医经典,为其后转而行医奠定了基础。从《寓意草》可见喻氏肩负医学所系、性命相托重任的决心与“头骨脑髓捐之不惜”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对于不知医经的庸医,喻氏无畏旁人,“面辱其医”;对于盲从庸医,不信医理的患者,喻氏无争亦无弃,“忙取药自煎,进房亲督灌药”,直至病瘥;在患者含怒并执意进食误药时,喻昌便断然制止,将其药掷入沟中;在全力为患者疗疾而愈,却仍得不到信任时,见其言:“然余恨不能分身剖心,指引迷津耳”;对比于医与儒两无所长之医,喻昌言:“始化我身为病身,既化我心为病心”,即当今所提倡医患换位考量的叙事技巧。因此,《寓意草》叙事医案内蕴医理考量与情感反思,表达医者以仁行医,以仁“爱伤”,医患双方共同致力于疾病的治疗。作为叙事反思与考量的经典之作与医文并茂的艺术文本,《寓意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0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