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博物馆藏铜镜选珍

大同市博物馆藏铜镜选珍

《文物世界》年02期曹彦玲

大同市博物馆收藏历代铜镜枚,笔者遴选其中部分珍品分别介绍,并略作考释如下。

1.新莽四神博局镜

圆形,圆钮,圆钮座。纹饰分作内外三区。内区钮座周围饰双线方格,四角内侧有4枚乳钉,乳钉之间为长方形界格,每格之内装饰3片花瓣纹。博局纹将中区分为四方八区,分别配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四神分别配置禽鸟、瑞兽等纹饰,相邻的禽鸟与瑞兽两两相对,在内区双线外侧四周各饰乳钉二枚。外区装饰共内外四周,内侧为一周铭文带为:“尚方□竟竟□大巧二真□人□□文王□年□”。内外以凸弦两道界隔,其外分别环绕栉齿纹带一周,三角锯齿纹带一周,最外侧装饰一周类似缠枝的勾连云纹。素缘。直径19厘米,厚0.4厘米,重克(图一)。此镜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始建国天凤二年”铭四神博局镜纹饰与规格十分近似[1]。“天凤二年”为新莽年号,即公元15年,则此四神规矩镜的年代也应在这一时期。

2.唐四瑞兽葡萄镜

圆形,圆钮,圆钮座。二重凸弦纹将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四只浮雕瑞兽环绕镜钮作同向奔跑状。瑞兽外围点缀有葡萄八簇,外区为二方连续图案,为回旋缠绕的葡萄纹与枝叶。窄素缘。直径8.7厘米,厚0.8厘米,重克(图二)。年大同市南郊区城关公社新爱大队砖场出土。

3.唐雀绕花枝镜

八瓣菱花形,圆形钮,表面包浆漆黑。四只禽鸟与四簇折枝花相间分布,环绕于镜钮周围。其中两雀展翅飞翔,两雁双脚站立。折枝花皆四叶二花苞,分为两组,一组四叶同大,另一组下端两叶肥大,外围饰凸弦纹一周。边缘花瓣中饰四蜂蝶与四朵两叶一苞折枝花,相间排列,直径10厘米,重克(图三)。这是唐代较为流行的一种铜镜。

4.唐六瑞兽葡萄镜

圆形,伏兽钮。一周凸棱将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环绕镜钮有瑞兽6只,其中3只为翼马,作同向狂奔状,其间间隔以3只瑞兽,瑞兽周围点缀以缠枝葡萄。外区饰禽鸟4只,并有3只瑞兽间隔其间。禽鸟姿态各异,或振翅飞翔,或两脚站立,周围并饰以缠枝花草纹。最外侧饰缠枝花草纹一周,素窄缘。此镜的纹饰为典型的唐代瑞兽葡萄纹镜的布局,纹饰繁缛,动物造型充满神秘色彩。直径25.1厘米,重克(图四)。

5.宋瑞兽镜

圆形,圆钮,圆钮座。钮座外围环绕高浮雕瑞兽3只,彼此首尾相接,体毛飘飞,向前狂奔状。一只张口瞠目,舌头外露,后者狂奔中正回首张望,其尾部已入前者口中。另一只脖颈前伸,正在飞奔中。整个画面紧张,激烈,动感十足。外围纹饰带三周,由内向外分别为栉齿纹,三角锯齿纹,双曲线纹。窄素缘。直径10.2厘米,厚0.7厘米,重克,年大同市人民汽车公司大修厂元墓出土(图五)。该铜镜内区瑞兽纹仍有唐代瑞兽镜的遗风,但外区带状纹饰已是宋镜特征。

6.辽四鹤纹镜

圆形,圆钮。镜背饰4只展翅飞翔的鸟,两两相对,长长的脖颈向前伸展,形似大雁或天鹅。周围满饰繁缛的莲蕾、荷叶及花草纹。宽素缘。直径14.5厘米,缘宽1.7厘米,重克(图六)。此镜构图可能与唐代雀绕花枝镜有关,但图案内容与辽代契丹人密切相关。契丹故地在西辽河流域,这里丛林密布,水草肥美,射猎成为契丹人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活动,契丹人自然也就成了优秀的猎人[2]。与射猎有关的内容必然成为契丹文化中十分重要的装饰母题,在出土的墓葬壁画[3]以及器物上多有反映[4],尤其是契丹玉器中的“春水秋山”题材,常见有大雁、天鹅、海冬青、鱼、荷花与水草等等[5],该四鹤纹镜正是这一文化背景的反映。

7.金仙人瑞兽镜

圆形,拱形钮,一周凸棱将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纹饰环绕于镜钮周围,有二童子,一人手持莲蕾,一人手持荷叶,二人前后饰以荷花与荷叶。外区以满饰细密均匀的水波纹为底纹,主图案为一位仙人与5只瑞兽等距离同向环绕于外区中央一周,仙人飘带飞舞,手持一盘,中央置一不知名的器物。5只瑞兽形象分别似马、羊与犬。宽素缘。直径22厘米,重克,年大同县许家堡公社西水地大队出土(图七)。拱形钮流行于宋辽金元时期,结合此镜水波纹及宽素缘等特征分析,我们认为其年代以定为金代为宜。

8.金"吴牛喘月"故事镜

圆形,圆钮。镜背饰满细密规整的水波纹。镜下端一牛站立水中,回首望月。钮上端如意云纹上托一弯新月,钮左一仙人身着交领长衫站立在树下的岩石上,似在向对面观望。钮右侧山石中瀑布飞流而下,在山下溅起朵朵浪花。该镜图案将"仙人观瀑"与"吴牛喘月"合二为一,构图均衡平稳,疏密有致。水波纹细密规整,图案外围一周凸弦纹。素宽缘。外圈较薄而内圈较厚,具有金代铜镜的典型特征。"仙人观瀑"与"吴牛喘月"亦为金代常见题材。直径17.7厘米,重克(图八)。年大同县许家堡公社西水地大队出土。

9.金双龙菱花镜

八瓣菱花形,龟钮,钮外有二龙盘绕。龙全身鳞片清晰可辨,其造型头部较小,似狐狸头,龙身修长,尾部粗大,皆三爪,两前腿向上伸出两翼,形似飘带。龙身外围的菱花瓣内各有云纹一朵,造型轻盈飘逸,为轴对称图案。素缘凸起。直径19.9厘米,厚0.8厘米,重克(图九)。双龙是唐至宋辽金时期常见镜背图案之一,明清时期亦时有发现,但以金代双龙菱花镜最佳。此件铜镜图案清晰,造型生动,又配以龟钮,为双龙题材镜中精品。

10.金双鱼水草圈带纹镜

圆形,圆钮。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两条鲤鱼展鳍折尾,嬉戏于水波之中。水波、鱼鳞皆纹理细密清晰。外区装饰水草纹一周,内外区之间以一圈凸弦纹隔开。水草纹带高于水波纹,低于边缘。宽素缘。直径15.5厘米,厚0.4厘米,重克(图一O)。

双鱼图案是宋金时期铜镜中常见的装饰题材,并一直流传至元明两代,清代也偶有发现,但金代双鱼水草圈带纹镜造型生动,也最具有时代特征。女真人祖上曾事渔猎,视鲤鱼为祥瑞之物,王公大臣均配挂鲤鱼标志[7],以此装饰铜镜亦在情理之中。此镜南北各地多有出土,而以北方出土为多,为典型的金代铜镜。

11.金仿汉“家常富贵”铭镜

圆形,圆钮,联珠纹圆钮座。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钮座周围的联珠纹外环绕凸弦纹一周,再外饰内向16连弧纹一周。外区有阳文录书体铭文“家常富贵”4字,等距离分布,4字之间以4枚乳钉间隔,乳钉皆有8颗联珠环绕。乳钉之间有弧线相连,外围一周凸弦纹。内向连弧纹缘。直径16厘米,缘厚0.5厘米,重克(图一一)。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曾征集到一件类似的铜镜[8],除外区在一枚乳钉与“富”字之间有“大定通宝”圆钱纹外,其余纹饰特征及镜体规格与此镜完全相同。此种装饰“大定通宝”钱纹的铜镜已多次发现,楷书字体与当时流行的“大定通宝”钱文相同,应该是金代铜镜的重要特征之一,故此镜以定为金代为宜。

目前对这种造型的铜镜的断代多有出入,有的人将其定为汉镜。相似的汉镜曾于山西省右玉县大川出土,现收藏于该县博物馆,铭文与镜式基本相同,但右玉铜镜的凸弦纹与一圈绞索纹组合,铭文外围无弧线,铭文之间的乳钉联珠间有四出的短线,其他部位也有细微的差别,制作更为精细,这应该是典型的汉镜。金代铜镜中常见模仿汉、唐的铜镜,为金代铜镜中的重要一类,但制作多不及汉镜精制,而且风格、气质殊异,此镜即为一典型。

12.明“尚家”山水人物镜

圆形,桥形钮,钮上方铭记“尚家”二字。钮左侧饰修竹数只,竹下座一高士,凝神观看面前的瀑布,身后有一童子拱手站立。钮右侧怪石嶙峋,瀑布自山上飞流而下,水中荷花绽放,天上双鸟齐飞。素宽平缘。直径16厘米,重克(图一二)。年江西省新建县明正统十四年(年)宁献王朱权墓曾出土一枚山水人物镜,与此镜构图相同,亦为高士观瀑图案,高士身后立一童子,但二人身后为芦苇,芦苇上有二飞鸟,山石、飞瀑都相似,并有铭记“尚家造”三字[9]。

摄影周雪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88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