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开发区成功创建为省级高新区,成为韶关首个通过认定的县域园区;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乳桂经济走廊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8.6亿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成果显著,标准化建设了个文明实践阵地,服务群众70多万人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相对贫困人口%达到脱贫和退出标准……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党委政府率领23.1万瑶乡群众阔步前行,屡创佳绩。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走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前列为奋斗目标,近年来,乳源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培育壮大生态产业集群,加快构建“一廊一园”产业发展格局,落实各项民生保障措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努力把乳源建设成健康产业集聚区、国内著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粤港澳大湾区的康养优选地,奋力打造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乳源样板。当前,乳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攀升,决胜全面小康的乳源答卷正徐徐展开。
●撰文:潘俊宇胡烈文;赖南坡欧辉
产业引领发展新路抓实民生提升获得感
12月23日,广东省科学院乳源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揭牌、广科乳源产业创新园开园,标志着乳源高新区正式建成孵化育成体系;11月,在乳源道地南药专场推介会上,共成功签约项目8个,投资总额5.97亿元,助推健康产业发展;前不久,乳源11个重点项目开工和竣工,总投资40.7亿元,涵盖基础设施、工业、旅游和社会民生领域……
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乳源扬帆前行。近年来,该县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以构建健康产业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为切入口,主动参与“双区”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谋深谋远重大项目,加快探索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的路径和方法,努力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相得益彰、切合乳源发展优势的绿色发展新路。
“十个一”工程赋能,该县生态产业体系蓬勃发展。乳桂经济走廊建设“风生水起”,精致农业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并不断精细化和规模化,其中中草药种植超过2万亩。东阳光制药、万森科技、曼陀罗等药企落地乳源,东阳光消毒水、蓝威消毒水等医用材料逐步发展,广东雪印集团、中源特医、怡源公司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驻现代农业产业园,即将建成投产。东阳光公司规划在一六镇建设以肿瘤治疗为主题的康养基地,健康产业初具雏形并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
数据显示,年,乳源全县生产总值94.7亿元,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7.71亿元,增长10.1%;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元,分别增长8.1%和10.3%。今年,在疫情影响下,预计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7亿元。
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乳源各项社会民生社会事业也上了“新台阶”。通过实施县城品质提升“”行动和镇区提升“”行动等,推动改善提升县域发展环境。年以来全县共举办9场招聘会,举办“粤菜师傅”培训班培训60人,52人取得中式烹调师四级(中级工)职业资格证。累计办理申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3笔金额万元。对11所卫生示范学校进行整改,完成10所农村中小学厕所新建任务。医院一期、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升级改造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9.81万人。大力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本完成县文化馆布馆提升主体工程,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0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提升工程初步完成。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飓风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瑶乡遍开文明花瑶族文化“开枝散叶”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南岭山下“世界过山瑶之乡”的乳源瑶乡村寨,一群群穿着盛装的“金鸪鸪”文艺队,唱着动听的歌曲、跳着优美的舞蹈闪亮登场,在百姓大舞台、实践广场、文化公园等场地上,表演着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让村民的文化生活五彩缤纷。
“自从有‘金鸪鸪’文艺宣讲队,我们的瑶寨村庄变了样,如今村村歌声嘹亮,到处讲政策讲技术……新时代文明实践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一群‘金鸪鸪’唱活了整个县。”东坪镇雕子塘村村委会主任赵云华笑道。
事实上,“金鸪鸪”文艺宣讲队是乳源结合瑶族文化、风情等实际,与韶关学院共同组建的瑶汉文艺帮扶共建志愿服务项目。它不仅把新思想传到千家万户,还创作和表演各种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节目,让群众在快乐享受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和文艺水平。自年4月实施以来,该项目培训村文艺骨干累计1万余人次,编创“鲜、活、实”的原创文艺作品50余个,开展文艺宣讲场,参与群众16万余人次。近日,“金鸪鸪”还获得了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金鸪鸪”是乳源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缩影。年10月,乳源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之一。在第一批全国试点的经验基础上,该县以扩面提质的理念统揽试点工作全局,以“融合县委中心工作,整合各类资源平台,联合政企社会力量,结合农村发展实际,贴合基层群众需求”的“五合”工作思路,重点围绕体制机制、阵地、队伍、项目、活动等方面实施“五大提升工程”,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优秀成绩。标准化建设了个文明实践阵地,组建了支志愿服务队伍,注册志愿者2.8万多名,孵化便民利民精品志愿服务项目50个,开展“四化四互助”志愿服务活动余场,服务群众70多万人次,推动试点工作走向深入。
在文明之风吹遍瑶乡大地的同时,乳源各类文化建设成果也可圈可点。其中,该县高度重视瑶族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瑶族盘王节”“瑶族刺绣”“瑶族民歌”“瑶族传统服饰”等列入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乳源非遗产业化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该县在文化馆、民族实验学校、全域旅游集散中心、游溪镇综合文化站等设立了瑶绣培训基地、妈妈制造合作社、瑶绣非遗工作站、瑶绣服饰传承基地。目前全县熟练掌握瑶绣技艺者近人,技艺能手达到30%以上,年创作推出瑶绣文创产品超过件。今年以来,该县完成了9个基层公共文化站和30个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工程。完成了3间粤书吧、5间风度书房和2间稻香书斋建设工程。
一场场文化盛宴正在乳源大地不断上演。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
“今年40亩鹰嘴桃喜获丰收,产量约5万斤,收入20多万元,我脱贫了!”在乳源一六镇西岸村,欧提古高兴地跟笔者说。年以来,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欧提古贷款3万元租赁了40亩土地,开荒种植鹰嘴桃。帮扶欧提古的乳源县总工会党员干部组织镇村农技骨干及文明实践志愿者,到果园里开展除草培土、施肥浇水、防虫除害等工作,保证果树长得快长得好。欧提古近4年0多个夜晚都住在山顶上临时搭建的石棉瓦棚子里,万般辛苦终获“硕果”。
在乳源像欧提古这样的脱贫故事还有许多,充分印证了当地脱贫攻坚的有效举措和实在成效。近年来,乳源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落实“三级书记”遍访制度和领导责任机制,建立联席协调会议制度,按照“县领导包镇、镇领导包片、干部包户”的工作原则,逐级落实脱贫攻坚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让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走得更稳。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截至今年12月1日,全县相对贫困人口户人%达到脱贫和退出标准。年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59元。
瑶乡村寨昔日贫穷落后,如今有了好房子、好产业、好风貌和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在游溪镇、东坪镇、必背镇等地,贫困户全部住上独具特色且宽敞明亮的瑶族吊脚楼,村里文体设施、照明设施等配备齐全,房前屋后鸟语花香。在乳城、一六、游溪等镇,西瓜、柑桔、香芋等产业带处处生机盎然……
一曲曲脱贫致富的奔康乐章正在瑶乡大地上奏响。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基础上,乳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求两者有效衔接,推动农业农村加快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纳入规划的个自然村初步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累计拆除破旧泥砖房4.68万间,.14万平方米;全县个自然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达标率80.3%;41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其中东坪镇雕子塘村获得“年度广东省美丽乡村特色村”“年度南粤慈善之夜年度最美乡村”的称号,东坪镇瑶族新村在年省级“乡村振兴大擂台”比赛中获得“优秀村”称号,大桥镇大桥村、深源村被认定为中国传统古村落,必背镇必背口、政研、八一、东山等新村列入全国少数民族村寨名录。
成绩单
●乳源森林覆盖率达77.8%,南水湖是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全县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排全市第一。
●今年截至10月31日,乳源全县旅游收入共计21.78亿元,旅游接待人数共计.19万人次。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年新签约项目20个,投资总额50.6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