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益阳历史人文,首先要了解古代益阳学宫,而学宫石刻是非常重要的原始文献。
近日,益阳鲁新民先生发给我益阳县学宫二块古碑资料。其中一块是《益阳县重修儒学记》碑。现在将鲁先生提供《益阳县重修儒学记》碑材料展示如下:
《益阳县重修儒学记》碑(鲁新民提供)年5月,地邑民俗文化热心者周建成先生在资阳区学宫故地的原益师附小院内发现此碑正充作洗衣台,报告相关文化部门后当即回收。年文化部门从长坡路搬迁后,该碑被遗弃在泥坪。年5月,其碑被本地文化人士重新发现并收藏。
该碑青石质,其下部残缺约三分之一,余高厘米,宽厘米,厚23厘米。碑顶侧有卯榫结构,系原碑帽连接装置。碑身阴阳两面均较平滑,而碑异常厚实,符合有驼龟基座而厝置空旷之处的特征。碑阳周边阴刻缠枝纹,碑文楷体阴刻,计22行,残存基本能辨认的约字。该碑由弘治十二至十五年益阳知县刘志道和弘治十八年益阳知县冯良弼联合刊立,以“益阳县重修儒学记”为题,记载了明代弘治十八年(公元年)重修益阳县城西门外学宫的情况。
碑文释读:
益阳县重修儒学记
赐进士翰林院侍读……进士第奉议……进士第中顺……
益阳县在长沙府治西北二百里许。唐书云……创自前代,我朝洪武初囗囗杨君哲囗旧址,修之其庙有大成殿,殿有圣囗还遗传有两囗囗囗从祀诸贤,有戟……囗囗其备矣。正统间汪君淮来宰是,已因损坏而重修荏等,要明囗囗囗教学,不胜何以兴教化成贤才?既然以修囗为己任,于……者给价以积之。磷则借农隙之,夫以成造之。于是庙学雅壮宏囗……荆按察使罗君安,益阳人也。因览其学,校谕李君雍所其修学事,实乃……祖囗皇帝成例圣相囗法囗处囗囗囗制内而……之试,弘治七年皆……者也。士囗讲学,则孔子之遁,明孔子之道。明则……天下皆……以之而化成,是则孔子之道有功于天下,囗囗于前囗有功于囗囗囗囗……当以建道为授业弟子者,当以是道为教囗弟子者,当以是道……乎,教络将见……皇尤不以资衰治道囗若并上不资……囗君下,不负贤令而囗使君乐矣。
大明弘治十八年岁次乙丑仲冬月谷旦
文林郎益阳县知县:陈留刘志道、宜山冯良弼,将仕郎……授儒学……
以上图片、石碑介绍和释文由鲁新民先生提供。
由于此碑断掉三分之一,碑文作者和立碑人姓名都有缺失。又由于文字漫漶,前期碑文和语义释读难以准确。古代重修学宫是一县之重大工程,也是知县的政绩工程,一般有石刻和文字记载。查看县志,果然此碑正文在《乾隆益阳县志》有载录,甚是欣慰。由是,此碑的解读并不是难事。
乾隆益阳县志《益阳县修儒学记》《益阳县重修儒学记》作者为大名鼎鼎的翰林院侍读学士江朝宗。前面缺失的内容可以补正,之后释读为:“赐进士翰林院侍读学士、进士第奉议大夫、进士第中顺大夫江朝宗。修学主持人是当时益阳知县赵时中。
立碑人有刘志道和冯良弼两位知县,刘志道是赵时中的接任。虽然勒石时在任的是冯良弼,但勒石立碑之事或是刘志道在任就已经开始兴办(二者之间,其实还有两任,一是周济,但为署理知县即代理知县,弘治十六年()主修益阳县第一部县志,俗称周志。另一位是赖魁标),故有二位知县同时出现。
另一立碑人(将仕郎……授儒学……)由于碑石破损的原因而不知姓名,现存县志记载也不确切,这也是此碑唯一未解之处。
《益阳县重修儒学记》首先介绍了益阳地理形胜和历史上的两次大修。“唐书云:左抗荆门,右纳夏汭。郡志云:襟带重湖,依负乔岳。湘中记、元志云:人多淳朴,好文尚义,实湖广之名邑也”。两次大修即洪武初知县杨哲、正统间知县汪淮的重修。
然后重点介绍了此次学宫重修过程。弘治四年(),“罗山赵君时中瓜代宰邑”“慨然以修葺为己任”“于是,节冗费,止不急之务,劝殷民仗义者出资助之。材木则因获于洪水之泛而领输与官者,给价以偿之。砖瓦则借农隙之夫以成造之”。
重修之后,“庙学雄壮宏廓,丹雘黝垩,足以起人心之敬,足以为育才之谋”。此次重修开始于弘治六年(癸丑,)春,竣工于弘治十年(丁巳,)夏,历时有近五年。当时益阳进士、四川提刑按察司罗安在得到益阳县教谕李雍有关学宫修葺的详细过程后,认为“贤令之功不可泯没”。于是写信请退休在家的四川籍进士江朝宗作修学记。
《益阳县重修儒学记》最后强调,益邑学子不要辜负知县大人的殷切期望和罗安的“为善之心”。
为了更进一步解读碑文,有必要对此次学宫重修有关人物作简要介绍。
罗安,字时泰,明成化十四年()进士。弘治六年()官四川按察副使,弘治十三年(),升江西按察使。弘治十五年(),改贵州右参政,次年致仕。历官皆有善政。回到故乡,此时刻碑还没有完成。可以设想,两年后的立碑一定有一个隆重的仪式,罗安也肯定作为嘉宾在场。
进士登科录之罗安(来源:天一阁)罗安次子罗胤凯,号东谷,举人。曾任饶平知县和郁林知州。知州又称为“五马”,故益阳五马坊的来历是题安化进士李鉴和益阳举人罗胤凯之牌坊。翰林赵贞吉和楚中王门蒋道林讲学龙洲书院时,曾专门拜访已经隐居的东谷先生。
罗安侄儿罗胤衡,父亲早年赴选,在去南京路上溺水身亡。后跟随叔父罗安学习,中成化庚子()乡举。后任淮安府通判,升金州知州。主纂益阳县第一部县志。罗胤衡题益阳八景之一“白鹿晚钟”五言诗流传甚广,诗云:山暝日西沉,蒲牢吼梵音。隔江人误听,疑是老龙吟。
罗安出身益阳数一数二的名门望族-蛇山罗氏。乡贤祠供祀明代人物有10人,蛇山罗氏占4人,分别是罗安、罗胤凯、罗敦仁和罗喻义,占比近半。
江朝宗,重庆府人,景泰元年()中举。景泰二年经廷试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景泰七年,参修《大明一统志》,书成,升翰林院编修。成化三年()升侍读,参加经筵讲授。当年秋,修撰《英庙实录》。明成化六年()升翰林院侍读学士,兼东宫侍讲,并两次主持选拔贡士的会试。明成化十五年(),因牟俸案被牵连,遭贬谪为广东市舶提举。后因疾病体弱,以侍读学士衔回乡休养。《明史》有传。
弘治十年,江朝宗虽然已经退位在家,但毕竟衔头还在,身为朝廷的曾近的牛人能为益阳县学重修作记,自然是益阳学宫的荣耀。恰好,益阳进士罗安在四川为官。罗安进士出面请江朝宗为益阳修学作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李雍,新建县人,举人出身,弘治五年任益阳县教谕,任职时间长达九年。县志有传。容止端庄、言行不苟,“后学多赖其成就”。后升为长宁县知县。李雍有关事迹还可以在族谱中找到史料。
弘治十五年()正月七日益阳郭母吴孺人八十大寿。吴孺人乃郭溶之德配,其父吴本立,洪武岁贡。郭溶,字本素,汾阳郭氏,郭氏是与蛇山罗氏齐名的益阳旧族。郭溶是益阳进士、著名诗人郭都贤的髙祖,髙祖即祖父的祖父。当时益阳名人都来祝寿,“能吟者各赋诗词”,李雍作《寿郭母吴孺人八十诗序》。
李雍《寿郭母吴孺人八十诗序》(族谱)弘治十三年,李雍即将出任长宁知县之际,为益阳书堂赵氏一修族谱作序,序中提到“教谕九年”。在客序中还提到,元末,书堂赵氏子玉公在徐寿辉和邹普胜攻打益阳时为前寨寨长,与贺应奎互为防守有功。书堂赵氏也是益阳望族。
《赵氏七修族谱》重刊一修李雍客序李雍作序或许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李雍姑母配书堂赵氏。只是不知什么原因江西新建人配上了湖南益阳人?查族谱,丈夫的父亲是南京国子监(或为国学生),也许这就是原因。
赵时中,字宜之。河南罗山人,成化举人。弘治五年任益阳知县,此次重修学宫主持人。此外,任上还对益阳县城城池进行了大的修葺。府志、现存世县志皆有传。“性刚直明决,好士爱民,锄强扶弱,发奸摘伏如神,邻民咸愿质成。后转御史,去之日,士民感泣,祀名宦祠”。
或许是性格原因,官御史时出了问题。时刘瑾遣给事中、御史分道盘察诸官吏,时中忤瑾意,未重劾大臣,被下狱,削为民。
县志名宦祠和乡贤祠的赵刘嘉靖长沙府志赵时中传记后有注明,史料来源于县志,显然,已经失传的益阳第一部县志的人物志就有赵时中传记。
刘志道,字士宏,陈留进士。弘治十三年任益阳知县。“颖敏有为,廉慎不拘,爱民好士,媲美前任(赵时中)。时人称曰赵刘。历官文选郞太常卿,祀名宦祠”。
的确,赵刘二人事迹史记传载甚详。名宦祠里供祭明代人物有本地官员5人,赵刘占其二。
冯良弼,广西宜山人,举人。曾任顺德、香山知县,弘治十八年()任益阳知县。父冯俊明代天顺年间进士,历任刑部浙江司主事,福建、湖广按察副使,都察院右列都御史和巡抚四川。兄良辅,官广东布政司左参议。弟良臣、良谟、良诰各有所成。
成化15年()益阳遭受大饥荒,县城乡贤郭溶出粟数千石赈灾。有司上报朝廷,朝诏赐冠带以荣终身。封七品尚义散官,贤士大夫荣身,名登邑志。同时任坊长。之后,儿子郭廷仪授七品散官,最小的儿子廷振继任坊长。
《郭氏支谱》记载,“冯侯大儒也”。廷振继任坊长并受到当时知县冯良弼的器重。那时县官人手少,有地方上德高望重的大佬家族协助,事情要好办得多。冯良弼阅历丰富,“为政廉平,少许可察”。他善于使用当地有声望的人协助县府管理一些具体事务,“凡是无大小悉委之、使推勘”。郭廷振作为当时益阳县城的大佬,是坊长合适人选。
郭氏支谱《恭维》之冯侯(冯良弼)需要指出的是,《益阳县重修儒学记》介绍的学宫修葺历史并不完整,比如宣德七年()有过一次大修并有石刻。此外,还有成化十二年()也有大修,相信也有碑文。
弘治年间修整城池、重修学宫、编纂县志,兴废举坠境内一新,崇文重教蔚然成风。莫非在偏僻的益阳小县城也能看出“弘治中兴”?
有点不解的是,《嘉靖长沙府志》没有载录此篇修学记,府志载录有长沙府属各县、州修学记,唯独益阳空缺。此次重修学宫不久,益阳县第一部县志开始纂修。按理,无论以作者的身份还是就文采而言,此文应该在益阳一修县志中载录,同时,县志也会报送到长沙府作为府志纂修材料,但不知为什么没有被采纳,莫非与江朝宗后来遭贬谪有关?
从此碑的发现和收藏经历来看,本地文化部门和普通市民的对石碑的价值认识不足。如果说后者还可以理解,但作为益阳文化古城主管文化的职能部门对古碑的漠视确实有点匪夷所思。
根据县志和族谱的记载,益阳学宫石刻碑文较多,此为目前发现的最早石刻,并且可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与众多可随意修改的纸质文献相比,碑刻封闭性提高了文字的可信度。比如《同治益阳县志》也有江朝宗重修儒学记之载录,但与《乾隆益阳县志》相比,就有改动,篇幅缩短不少。仔细对照,发现《乾隆益阳县志》载录文本与石刻相同。可见,除了文物价值(包括艺术价值),《益阳县重修儒学记》石碑的文献参考价值也不可低估。
参考文献
1、鲁新民.益阳县重修儒学记碑图片,私人通讯
2、乾隆益阳县志
3、同治益阳县志
4、嘉靖长沙府志
5、郭氏支谱
6、书堂赵氏七修族谱
7、明代进士登科录,天一阁
8、网文:这才是益阳五马坊的来历
9、网文:明代益阳举人罗胤衡
10、网文:明代中期益阳义官坊长郭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