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老街巷大隐隐于市ldquo讲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map/

3

在南昌诸多老街巷中,有些曾是当地著名的商业街,“目睹”了当年豫章商业的繁盛之景,有些则因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得名。他们都以独特的方式“见证”了豫章往事。

▲南昌直冲巷因地势而得名,它从广润门直冲而下,抵达抚河岸边。

程玥晨报首席记者刘良昌

南昌有句古老民谚流传至今:“七门九洲十八坡,三条半街九十九巷。”半步街、棉花市、珠宝街、棋盘巷……这都是南昌的老街巷。豫章繁华之地,老街巷的夜晚是再恰当不过的写照,沿街店铺林立,柔和的灯光把街道巷陌渲染得分外温暖。想起古人为何皆爱江南,兴许北方实在难以找到这么温柔的水、这么撩人的夜。那一条条烙印着南昌人记忆的老街老巷,承载着千百年的光辉岁月,见证着南昌城的沧桑与变迁。

荆波宛在巷名字“怪异”

因纪念关羽而来

在南昌,一条条古老的街巷记录着城市风物,反映着民风民情,浓缩着俗世百态。其中,有条小巷名字奇特——荆波宛在巷,就是今天系马桩街的一段(自孺子路至羊子巷)。年,这条小巷因并入系马桩而“名不见今传”。

关于其名字的由来,清末《南昌县志(六修)·典祀志》给出了答案。我省省情教育专家黎传绪表示:“南昌城内外共有12处祭祀关羽的庙宇,其中一处位于系马桩。清康熙年间,江西巡抚佟国勷主持重修时为其命名‘伏魔宫’,匾额上题有‘荆波宛在’,由此推断,这段路是因匾额题字而得名。”

“荆波宛在”四字为何意?这是指当年关羽大意失荆州后,人们为“弥补”这个遗憾,便把关帝庙附近的地方称为荆波宛在——荆州的山川草木仿佛就在眼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蒋文澜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及,在他的记忆中,那里有座很大的公馆,大门牌匾上写着“荆波宛在”几个字。

荆波宛在1号曾是名闻遐迩的深宅大院,青砖围墙,麻石门框,江西中医界大腕江公铁就曾在此居住。令人惋惜的是,上世纪末,深宅大院被拆除,改建为办公大楼。

书院街承袭南昌文脉

千百年来书香不断

距离荆波宛在巷不远处,有一条被分割为东西两段的街道——书院街。整条街不过三四百米长,绿树成荫。分立街道两边的现代化建筑,很难让人将它与“书院”二字联系在一起。但数百年来,这条街道书香不断,学者徐先兆及其子傅修延(江西师大原校长)、作曲家吴颂今等诸多名人雅士均在这条街上居住过,街边存留至今的江南府第式建筑是“老南昌”记忆中的一道风景。

▲坐落在东书院街的南昌第十八中学内有块青石匾镌刻着“豫章书院旧址”。

我省地名研究专家陶端仁告诉记者:“书院街位于南昌市区中西部偏西南,东起系马桩街,西至象山南路,因有豫章书院而得名。豫章书院创办于南唐升元二年(公元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南唐时期,这条街便已存在,但在当时并无名字。直至清代,豫章书院在历代皇帝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其门前这条街才有了名字。”

记者了解到,豫章书院在清乾隆年间(公元~年)进入鼎盛时期,不仅有梁机、袁守定这样的饱学之士执掌教学,更有蒋士铨这样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清道光末年(公元年),禁烟名臣黄爵滋退休后在此担任讲席。豫章书院作为全省最高学府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直到科举制度被废除,豫章书院才随之“寿终正寝”。

据《南昌市地名志》记载,书院街在清乾隆年间名为“豫章书院前横街”,清光绪年间(公元~年)改为“书院街”,自年被分隔为两段后,分别称“东书院街”和“西书院街”。年,西书院街曾并入红文街,年分出复称西书院街。如今,坐落在书院街上的南昌第十八中学内有一块青石匾镌刻着“豫章书院旧址”,书院街的名字沿用至今。

友竹路原名高升巷

因讽刺卖官鬻爵现象得名

在南昌,有的街巷因纪念先人而得名,如荆波宛在巷、合同巷等;有的因地理位置特殊而得名,如直冲巷、棋盘街等;也有的因售卖货物而得名,如醋巷、嫁妆街等。此外,还有一条因讽刺古时卖官鬻爵的腐败现象而得名的小巷,它便是位于南昌市区中部偏西南方位的友竹路(原名高升巷)。

南昌市东湖区文化馆馆长闵思龙对南昌的老街巷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友竹路西起东书院街,北至三眼井街,在清光绪年间名为“高升巷”,而在这个名字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明嘉靖年间(公元~年),“赫赫有名”的贪官严嵩在此修建了一座豪华森严的官邸,官邸后门正对的小路即为如今的友竹路,但当时这条路尚无名称。因当时卖官鬻爵的腐败现象泛滥成灾,为求高升,下属官员纷纷经由此路走后门给严府送礼,来访者络绎不绝。

发展至清代,卖官鬻爵的现象愈演愈烈,不仅导致“官多如鲫”,也大大加剧了吏治腐败。因此,清光绪年间,人们为了讽刺这一现象,便将这条路称为“高升巷”。

记者了解到,后来,高升巷经历过4次更名:年改为“东升巷”;年,因史料记载,这里古时曾是一幢豪宅的后花园,园中栽有许多翠竹,人们希望“与竹为友”,所以依此更名为“友竹花园”;年又改称“友竹巷”;年11月最终改为“友竹路”并沿用至今。

直冲巷获誉南昌“华尔街”

见证金融盐业繁盛之景

在南昌众多街道巷陌中,有一条始建于明代的古巷被誉为南昌历史上的“华尔街”,它便是直冲巷。因其从广润门直冲而下,抵达抚河岸边而得名。

自古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直冲巷一直是南昌金融盐业中心。据了解,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昌城区分为10个行政区,以直冲巷为中心的广润门外地区属于第八行政区,以洗马池为中心的新商业区属于第九行政区,因此民间广泛流传“金八银九”之说。

陶端仁告诉记者:“抗战前,南昌多户钱盐业商铺大多集中在此,大致分为‘奉靖帮’(又称‘西四帮’,即靖安、奉新、安义、新建)、‘抚建帮’、‘吉安帮’、‘南昌帮’、‘安徽帮’。其中,‘奉靖帮’历史最悠久、实力最雄厚。”几乎每家商铺都供奉着赵公菩萨,明末还在直冲巷东侧建造了“赵公庙”。每年农历正月初五是直冲巷最热闹的一天,全城的达官豪富和平民百姓都会聚集到赵公庙进行祭拜。

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直冲巷曾经的辉煌了,大概只有残存的两栋有些西洋风味的老建筑可以彰显它的历史,曾经香火极盛的“赵公庙”也早已消失,只留下了两条路——赵前街和赵后街。

高桥巷原是一座桥

为纪念徐孺子而建

在南昌市象山南路附近,有一条东起渊明南路,西至象山南路的高桥巷。有意思的是,这条小巷曾是南昌城最长的一座桥,名为“高士桥”。

据了解,高士桥又名高桥、跃龙桥,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年)为纪念东汉南州高士徐孺子而建,因桥建在徐孺子祠附近,故而得名“高士桥”。建造之初,高士桥是一座跨湖拱桥,长约百米,后改为石构式平桥。当时,桥附近有南昌、新建两县县学,知府范涞曾经评价道:“桥龙名,外象也,龙以跃名,内象也。”意思是希望两县学子学业有成,像龙一样腾飞,所以又将此桥命名为“跃龙桥”。

黎传绪告诉记者:“高桥巷所在的这片区域原本是西湖的一部分,后来高桥以西逐渐填塞建起了房屋,当地居民纷纷在此搭建棚舍贩卖旧货。至清末,桥已基本与路面齐平,成为一条巷道,当地也形成了繁华的高桥市场。年,这条巷道正式更名‘高桥巷’。”往期回顾·在《江西文化符号丛书》中品读“璀璨赣鄱”·12类独特元素辉映古今为赣鄱文明“代言”·12本著作图文并茂雅俗共赏成为“江西故事”权威读本

执行主编:杨鸣

责任编辑:涂晓珺

编辑:刘伊

晨读江西│一个有文化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