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9月18日消息(记者舒隆焕)“安康贫困人口数量居全省第一,贫困发生率居全省第二。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9%,位居全省第一”。记者今天(18日)从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圆全面小康梦”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安康市贫困人口由58.17万人减少到3.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3%,即将告别绝对贫困。
“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圆全面小康梦”安康市新闻发布(央广网记者舒隆焕摄)
安康市委副书记、市长赵俊民介绍,年底安康市有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17万人,贫困发生率23.5%。年底,安康市贫困人口减少到3.34万人,累计减贫54.8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年底的23.5%下降到年底的1.3%。
经济指标连续五年领跑全省
“十三五”以来,安康市经济年均增长10%,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五年领跑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年位居全省前茅,在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荣获“四连优”。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增长7.9%,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安康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首次突破万元大关。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10县区成功摘下“穷帽子”。
脱贫攻坚战以来的4年多时间,是人民生活改善最大的四年,也是安康经济发展最快的四年,脱贫攻坚缩短了高质量发展的差距,为安康市追赶超越奠定了坚实基础。“平均每年有13.7万多群众跨过贫困线,每天有多人过上‘两不愁三保障’的好日子”。赵俊民说,今年1.74万户3.34万剩余贫困人口已全部达标,困扰安康人民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
安康市贫困人口数量居全省第一,贫困发生率居全省第二。面对贫困面最广、贫困量最大的“硬任务”,安康市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来抓,把一切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精力向决战决胜倾斜。
赵俊民介绍,安康市立足市情实际,以开放倒逼改革、推动创新、促进发展,把开放发展作为最强动力,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抓手,按照“宏观抓产业、中观抓企业、微观抓就业”的思路,构建起“以园区承载集约发展为支撑、以规模特色效益农业为基础、以绿色循环新型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安康市紧扣产业扶贫重点领域,突出特色种养、富硒食品、人工组装、纺织加工、毛绒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招商引进了一批就业容量大、带动效应强、增收能力高的产业项目。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来自于五大特色产业,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六大支柱工业脱贫,支柱产业的持续壮大为群众稳定增收起到了决定作用。
贫困村全部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
安康市优先发展山林经济、涉水产业、特色种养、生态旅游、劳动密集型产业,力促每个贫困村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贫困户收益联结机制,实现生态链、价值链、脱贫链有机融合。
目前,个贫困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生态友好型产业为主导的“5+X”特色产业精准覆盖到户。安康市累计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个,培育专业合作社余个、家庭农场家,带动68.77万群众增收;19个省级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户,吸纳贫困人口就业人;建成新社区工厂家(其中毛绒玩具文创企业家),吸纳就业1.74万人,其中贫困群众人;大力发展农村电商,镇村电商服务站点余个、开设农村网店余家,带动贫困群众3万人。
补齐短板改善乡村发展条件
赵俊民介绍,安康市累计建设搬迁安置区个,累计移民搬迁26.73万户93.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约三分之一,相当于整个长江三峡移民的规模;其中“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10.54万户33.52万人、大体占全省扶贫搬迁总人数40%。
新建改建村组道路1.1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2.45万公里、居全省第二,人均公路网密度全省第一,全市个镇(办)个行政村(社区)实现%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目标。此外,农村水电、网、教育、医疗同步得到改善,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平镇高速已于8月20日建成通车,安康机场将在年内实现首航,随着西康高铁的开工建设,汉江高等级航道通航,以及安岚高速、宁石高速的建成投用,安康市正朝着集铁路、高速、航空、水运、管道运输五种现代化通行方式为一体的川陕鄂渝“融通枢纽”和“物流中心”方向迈进。
赵俊民表示,安康市正处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冲刺时刻,深入推进“支部+X+贫困户”、农村“三变”改革、新民风建设、新社区工厂、帮扶干部素质提升“五大工程”,抓党建促脱贫、新民风建设扶志扶智、兴办新社区工厂、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