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懂南昌吗瓦子角建德观城隍庙繁华

北京治青春痘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8740651.html

走出象山南路的记忆,一路向北,故事继续。

如今的瓦子角繁华依旧,中山天虹全面升级、百盛B馆强势坐阵、象山路全新亮相,这一切似乎又给这个南昌老城最繁华十字路口贴上了国际标签!

01

瓦子角的繁华

瓦子角的繁华其实不是一蹴而就,时间往前,瓦子角曾是百戏杂耍之地,类似于如今的KTV、剧院之类的娱乐休闲场所,由于临近万寿宫,旧时的瓦子角一带也是“流量之王”。

昔日象山路与中山路路口的百年药店黄庆仁▲

旁边的带子巷、嫁妆街,从字面上大概也能猜出曾经这里属于繁华集市。带子巷这一带自民国后就成了买卖棉纱、棉布、棉制品的市场。而嫁妆街因街道店铺主要经营嫁妆而得名。以前这条街上摆满了用作嫁妆的樟木箱,人们也常常叫它“樟箱街”,走在街中,樟木飘香,香气逼人。

不过昔日这些场景如今已不再,好就好在我们还可以通过地名按图索骥,当我们看到或是听到这里的时候,脑海中还能浮现出那些年的点点滴滴。

外文书店今昔对比▲

在象山北路上曾经还有一家外文书店,那可是外文原著爱好者的福音,这里有着许多外文书籍和音像制品。而外文书店的位置也是原臬台衙门旧址的东南角,建国后建成了外文书店。

人们都常说一座城市地道的美食往往藏匿于老街小巷之中,象山路作为老城区的主干道,从左走到右,总能品尝到美食万千。

记得曾经刘若英来南昌开唱,还特意去小程烧饼打卡,说要投资开烧饼店,看来是真爱。

02

美食文化背后的历史印记

如果谈到象山路上的建德观,大部分人还是会和美食关联起来。各式的火锅店为建德观争得“南昌火锅第一街”的美称。不过虽然建德观已经成为寻味南昌的打卡地标,但要是追溯到年前,这里可是一处道观,因为南昌属于道教的重要发源地,所以城里城外随处可见的道观也成为寻常事。据清道光二十九年的《新建县志》记载,建德观建于东晋咸和年间(公元─年)。

如今的建德观街以象山北路为轴线分为东西两半,沿着东街漫步不仅可以享用美食,路的尽头是杏花楼,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庭院曾是南昌城内文人雅士隐居、治学之地,也曾是宁王朱宸濠之妻娄妃的梳妆台,历代文人墨客唐伯虎、汤显祖、徐悲鸿都曾往来于此。如此厚重的历史给杏花楼又增添了几分神韵和意境。

而在建德观路以西,曾经是南昌城隍庙所在地。或许我们都听过上海城隍庙,但未曾想到南昌也有这么一座城隍庙。城隍属于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南昌的城隍庙始建于明朝公元年,位置就在今工人文化宫一带。期间还经历了一次重建,后移址于城东南。

南昌城隍庙的衰败始于抗日战争期间,在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市公安局的临时办公场所,解放后正式拆除,并在其原址建了市委招待所,后来又改为象山宾馆。

曾经的象山宾馆建于原城隍庙旧址▲

虽如今南昌城隍庙早已不复踪影,但城隍庙的楹联却流传四海:”料此身未得长存,为什么急急忙忙,作几般恶事;想前世俱已注定,何必不干干净净,做一个好人“,以警示后人。

实际上吃是体验当地文化的最直接方式,不用过多的言语表达,美食之中诠释着当地历史沿革、当地人们性格的真切。

吃过建德观,下一站是象山路北端的蛤蟆街了!老实说,小时候听到这个名字觉得太接地气,那种讨价还价、繁忙热闹的市井生活气一下脑补在眼前。曾经有一首南昌人耳熟能详的歌曲中,一句“蛤蟆街的炒螺蛳最恰噶”更是唱出了其美食的灵魂。“蛤蟆街”本名豫章后街,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在这里卖蛤蟆,大家都亲切地称之为蛤蟆街。

短短米的街道聚集了各类特色美食,提及“祥祥包子店”、“英嫂水煮”、“豫章猪手王”等老字号更是令人垂涎三尺。去年改造一新的蛤蟆街夜市正式营业,对街道重新规划布局、增设临时摊铺。不过从目前状况来看,蛤蟆街的人气还是差强人意。其中的人群更多还是以“老南昌”为主。

走到阳明路了,象山路也走完了,看看昔日的江西日报也已易主。路有尽头,但生活和文化、故事与经历却在不断进行、沉淀。想必这两周我们分享的故事很多老南昌或许早已烂背于心,但有时候再次打开记忆的匣子,往昔的美好又上心头。

来源:观南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0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